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作者:网友供稿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7 8:29:2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北京八十中 宁鸿彬)
    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标准。教学改革的成败怎样判断,一堂课的优劣怎样衡量,一位教师教学 水平的高低怎样评价,当然其标准是多方面的,而视其教学效率如何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谓效率,就是单位 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所谓教学效率,就是教学单位时间(通常指一节课)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通常指把学生 教会)量。显然,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条件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学到的本领更多,当然是执教者教学 水平高的体现,课堂教学出色的体现,教学改革成功的体现。
    讲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但途径并不相同。有靠加班 加点的,也有靠精讲精练的。结果是,加班加点者,其学生叫苦不迭;精讲精练者,其学生轻松愉快。显然, 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才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讲求效率,才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教的是教材,也就是语文课本。教师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教材的特点。现行的几套语文教材,都是文 选式教材。全套语文课本主要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再辅以少量的语文知识短文、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练习 。这样的语文教材教什么呢?如果认为把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就算完成了教学 任务,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入选课本的一篇篇文章,是提供给 学生学习的例文。所谓例子,就是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那么做为例文的课文,是用来 说明或证明什么的呢?那就是蕴含于课文之中的语文知识和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由此看来,讲授一 篇课文,不仅要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 识,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简言之,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读写听说。
    读写听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做一番取舍,把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教给 他们。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教什么效率最高。换句话说,就是教什么,才能够纲举目张,使学 生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上所述,教读写听说,既要考虑教学生最需要的,又要考虑教事半功倍的,这就需要:
    一、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
    讲规律就是给学生讲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 趋势。规律具有重复性和普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情况就必然出现。因此,给学生讲读写 听说的规律,才是讲到了点子上,讲到了根本上。这样做,才会出现一以当十、一举多得的局面。
    在语文教学中讲规律,除了讲读写听说自身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 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就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给 学生讲规律,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根本措施。
    教方法,就是向学生传授领会知识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的记忆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操作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一件事,在 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方法便是决定因素。掌握方法和不掌握方法,其情形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人去划船 ,先是在原地打转,就是不往前划行,后来改变了划桨动作,那船就乘风破浪快速前进了。一位颇有名气的京 剧演员,有一句唱词怎么也唱不好,经一位名家指导以后,调整了发声和呼吸,一下子就唱得字正腔圆了。这 两个事例都说明掌握科学方法是何等的重要!
    学语文也是如此。读有读的方法,写有写的方法,思维有思维的方法。不掌握阅读方法,就不能确切、全 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掌握写作的方法,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不掌握思维的方法,就不能快捷、周密、深远地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可见,掌握读写听说和思维等的方 法,可以把语文学得更快更好。如果说语文教学也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么教方法便是捷径之一。
    传习惯,就是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所谓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养成的,一时不 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风尚。习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稳定性,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去改变它。正因为如此 ,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科学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使学生终生受益。
    传习惯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及运用教师传授的 方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的习惯。具体说就是:凡使用频率高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应用范围 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反复运用它们。久而久之,学生运用这些知识 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就形成了。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熟练地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解 决问题。到那时,教师传授的知识也好,方法也好就已经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使用自如的能力了。而培养学生 的语文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高效率。
    下面是一个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的教学实例。
    上课伊始,教师宣布所讲的课题是《分马》。而后提出本文的作者是周立波,要求学生默读“预习提示” 的前两行,读后指出这两行文字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作者的。
    学生认真地读着这两行文字:“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湖南省益阳县人。主要著作有《暴风骤 雨》、《山乡巨变》等”。经几名学生互相补充,最后一致认识到,这是从作者是谁、什么时候的人、什么地 方的人、对他怎样评价、代表作是什么五个方面介绍的。
    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看法之后指出:简单地说,这是从人、时、地、评、作五方面介绍作者的。这既是介 绍作者通常要涉及的内容,也是同学们记忆重要作者的五个要点。他还叮嘱学生:记忆本文的作者是这五个要 点,记忆其他重要作者时,一般也是这五个要点。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小说节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小说主要 是理解人物形象。接着,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并且提出要求:(板书“……的郭全海”)在“郭全海”之前填 补恰当的修饰语。
    读课文之后,学生相继发言,填出了“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助人为乐”, “爱党爱民”,“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等一系列修饰语,并且一一引用课文做了说明。
    教师对学生们的发言表示满意,指出:同学们对郭全海这个人物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再次强调阅读小说的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之后,请学生浏览一下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总 共写到了多少人。
    学生翻看课文以后,提出本文写到了10个人、14个人、18个人、22个人等等。最后发言的一名学生指着课 本的原文说:本文写到了“三百来户”人。这个说法得到了师生们的赞同。
    此时教师说:既然阅读小说主要是理解人物形象,本文又写到了三百来户人,写了这么多人怎样阅读呢?
    几名学生提出了几种一般的阅读方法之后,教师告诉大家:“这是我今天要教给你们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阅读写众多人物的作品时,可以采用分类阅读法(板书)。下面就请大家看看,本文写到的人物可以分为几 类?”
    有人说分三类,有人说分两类,也有人说分四类。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根据,谁也不能说服谁。
    这时,教师对大家说:“同是一篇课文,同是研究人物的分类,为什么你们的看法有这么多种呢?原因是 事先我没有把分类的标准告诉你们。你们依据的标准不同,所以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分 类首先要明确分类的标准(板书“明确分类的标准”)。下面,请同学们以思想觉悟为标准,看看本文写到的 人物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赞同把本文写到的人物分为“广大群众”、“积极分子”、“优秀党员干部”三 类。但在老孙头的归属问题上却有争议。
    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预料之中的事。于是他顺势提出:请同学们引用课文说说老孙头到底属于哪一类。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孙头属于积极分子;有的说老孙头属于广大群众;还有的说老孙头是落后分子 ,应该再增加一个类别。发言的学生都引用课文证明自己的观点,说得有理有据。
    这又是教师意料之中的事。于是他告诉学生:判断一个人物先进还是落后,不能简单地以某些言行举止为 依据,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判断人物的先进与落后,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举例说明,略)。 第二,在人物的种种表现中,一定要区分主流和支流(具体解说,略)。第三,要从人物实际情况出发,做到 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具体解说,略)。言毕,教师边小结边板书:1.不脱离人物生活的年代。2.区分主流和支 流。3.具体人物具体分析。
    经过老师这一番指点,学生立刻统一了认识,把老孙头划入“积极分子”类。教师对老孙头这个人物做了 小结之后强调指出,上述三点不仅仅适用于老孙头,也适用于其他人。今后再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时候,要注 意运用。
    ……
    通观上述教学实例,可以明显地看到,“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明显体现。 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介绍作者的“预习提示”,教给学生怎样阅读写众多人物的作品,教给学生怎样分类, 教给学生怎样分析评价人物。这些做法有的重在讲规律,有的重在教方法,有的两者兼而有之。如果学生今后 再遇到介绍作者的文章时也这样做,再遇到写众多人物的作品时还这样做,再遇到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时又是这 样做,一课如此,课课如此,久而久之,这样做的习惯就逐步养成了。到那时,学生就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些 知识,并且具有了较强的能力。这样进行教学,并没有多花费教学时间,甚至还有所减少,而教学效果却十分 显著。由此可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确实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巧妙设计,精讲精练
    提高教学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巧妙设计,精讲精练。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简与繁,难 与易,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实施于课堂教学 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懂,把本领学会。反之,学生就要在课堂上艰 难苦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怎样化繁为简,怎样变难为易,怎样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 省时省力地把学生教懂教会。为此就必须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反复推敲,勇于创新。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不大好教的。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一般只能用一 个课时进行教学。而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之中,既要教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又要教有关新闻的一系列基 础知识,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先讲新闻知识后讲课文吧,时间不会节省;先讲课文后讲新闻知识吧,也不 轻松。怎样教才能又好又快呢?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
    教师宣布上课,提出并板书课题。在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用三种方 式表述课文内容,即: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2.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用 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课文之后,教师请两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完全一致。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 他们都是用的本文的课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他们都是用的课文的前两句话;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 ,他们都是述说的全文大意。而且,对这两名学生的回答,全班学生一致赞同,毫无异议。
    教师对此表示满意,接着告诉全班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 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板书: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 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 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板书: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学生频频点头,顺利接受。
    这个教学实例,生动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设计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要求学生用那三种 方式表述这则新闻的内容;另一个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向他们布置这个任务。这样,这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就会达到如下几方面的目的:第一,调动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因为不认真读课文,就难以完成教师布置 的任务。第二,促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否则就不能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第三,进行既有分析又有综合 的思维训练。第四,进行口头表达训练。第五,通过学生发言,作一次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初读后对本文理解 的程度,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以上五个方面的意图,一般说来,只要教师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去初读课文,便可以实现。而本文的上述教 学设计还另有用意。第一,把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讲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化繁为简。 第二,安排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为讲解文体知识作了感性认识的准备,以分散难点,变难为易。
    这个教学实例,生动地说明了搞好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教学效 率的再一个手段,便是精讲精练。
    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传过一个口号,叫做“精讲多练”。意思是:在一节课之内,要讲得精一些,练得 多一些。这个口号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来传去,就走了样。首先是把“在一节课之内” 这个前提传丢了,于是就变成了没有时间限制的任意行为。其次是把“精讲”二字淡化了,突出强调的只是“ 多练”二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早晨读、晚自习、节假日加班、寒暑假补课的不讲效率的局面。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提倡精讲精练。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讲得少了,练得少了,但脱离了教材和学 生的实际,不能教会学生,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不行的。那么讲多少练多少才算是精讲精练呢?精讲精练一 般是不能量化的。因为教师的水平不一,学生的程度不等,教材的难易不同,很难用讲练时间的数量表示精讲 和精练。
    那么,什么叫作精讲精练呢?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 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 的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精讲精练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内容精要。即是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作具有针对性的讲和练。练习还 应具有典型性。二是方法精巧。即是讲重在力求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练重在力求一举多得,以少胜多。三是 语言精练。即是讲解的语言和练习的表述,都要做到要言不繁,一字千钧。四是适度适量。即讲和练,难易要 适度,多少要适量。以上四点,简言之,就是“三精两适”。
    关于精讲,上文提及的教学实例已有体现,不再赘述。下面是一则重在精练的教学实例。
    《夜走灵官峡》一文中有“纷纷扬扬”一词,讲课中教师已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即物体多而杂乱地落下。 讲解课文之后,教师安排学生用“纷纷扬扬”作口头造句练习,要求是内容不同的句子造得越多越好。于是学 生作答道:
    1.娄九寒天,冷风刺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给大地披上了银装。
    2.四月时节,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柳条变成了绿色。这时,校园里到处是纷纷扬扬的柳絮。
    3.在公园里,当一株株桃花开败的时候,风一吹,那花瓣纷纷扬扬落了一地。
    4.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树上的叶子也变得枯黄了。一阵秋风刮来,树枝在空中摇动,那枯黄的树叶 纷纷扬扬落了下来。
    接下来,又有几名学生把纷纷扬扬用于碎纸片、粉笔灰、鸡毛、肥皂泡等物体,依次作了口头造句。
    教师对这些造句作了肯定之后,安排学生就以下两个问题讨论总结:一是所说的这些纷纷扬扬的物体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二是这些物体多而杂乱地落下时,是怎样落的。经简短的讨论研究,师生共同得出了结论:这 些纷纷扬扬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体轻,它们落下时是飘落。最后教师问学生:什么叫做“纷纷扬扬”懂了没有 ?怎样使用这个词会了没有?学生一致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个教学实例是讲还是练?恐怕不易判定。因为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是练的前提,练又为进一步讲作 了准备。在这里讲和练已经浑然一体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既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 通过学生总结自己的语言实践,获得了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掌握了该词语的使用方法。试想,这样讲练, 这个词语还需要再作反复的复习和练习吗?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课上一举多得,课下没 有负担,取得了教学的高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所述只是其中之一二。随着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 化与完善,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途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