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能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2 23:22: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素质教育内容包括诸多方面,我认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以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活动。
    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
    3.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会处理所得资料及数据。
    4.启发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例如:高一教材第四章钠的性质的教学,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再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钠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发出噬噬声并四处游动、加入酚酞的水变红),引导学生认识铀的性质(即钠密度小、熔点低、反应生成气体和碱)。
    二、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进行卤族元素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同一族元素都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因而具有相近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知道氯气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卤族元素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和分析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有意识的将这样的思维过程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三、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安排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且指导学生
将重点语句在课文上做出显著的标记,以便今后有重点地阅读。
    2.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安排学生自学,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纲2如:学习了卤素、氧族性
质后,再学习碱金属族的性质。教师即可安排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与卤素、氧族
元素的性质学习过程进行比较,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
    四、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反应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我认为应帮助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
1.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的条件和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并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及规律时不仅记住结论,而且要了解认识的过程。如:初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红磷燃烧的实验,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要验证什么问题,结论是什么,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明确认识。
2.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3.掌握所学化学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如:在烃的衍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指导学生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认识转化发生的条件。
4.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能根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
作出正确的推断。
    五、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
    我认为,在化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中,尤其可以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对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设计,学生先学习制氧气的装置(大试管、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明并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仪器的作用及应用的条件,使其再学习制氧气时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思路,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反应仪器并设计装置(用大试管盛放反应物,因为有液体,所以试管应竖直,因为产生气体,所以需用导气管,因为要固定装置,所以选用铁架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1)要在实验中随时添加酸液,装置应如何改进?
  (2)若想使反应随时开始和停止,如何改进装置?
  (3)不用大试管、长颈漏斗,选用其它仪器,如:。U形管,如何设计装置?
  (4)、还可用什么仪器代替启曾发生器完成制氢气反应?通过启发探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其创造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过程。化学教学创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责任,我们应为之努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