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 开展“自主建构”课堂教学的研究
作者:冼燕芹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10:21:4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  

开展“自主建构”课堂教学的研究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已经不能仅仅用“反映显示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了。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也成为一种简捷有效的信息交流手段;数学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数据,交流模型,解决问题,从而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可以说: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把握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理论,并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着不断的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调控与反思等等。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数学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解决,重模仿,轻创造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学教学被视为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被理解为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思维活动的过程。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结果只是培养了一批应付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认识远没达到教育者预期的目标,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数学报有恐惧的心理,认为数学太难,枯燥,与现实毫无联系……,这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及其不利的影响。

应该认识到,现代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其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使数学教学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习、应用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学生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与运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2.探索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建构”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

.研究内容

1.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新型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2.促使教学由重学科教学,重知识传授向重亲身体验,重实践探索方向转变。

3.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基本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研究方法和步骤

1.     研究方法: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