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55:1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移动电话、多媒体电脑、英特网、电子商务、克隆羊、纳米技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些东西从“天方夜谭”到“津津乐道”再到“熟视无睹”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震惊于这种飞速变化的人为我们这个时代起了各种名字,“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一个更令人震惊的问题是,这些代表时代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在我们的土地上产生的,为什么?这些东西的背后是先进的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缺少创造性的、开拓性的人才?沿着这个线索,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建国后确立并逐步发展的,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建国后,我国进行了七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第一次是在1950年和1951年,第二次是在1952年,第三次是在1956年,第四次是在1963年,第五次是在1978年,第六次是在1986年,第七次是在1992年。1978年课改,恢复了中小学正常课程设置,1986年和1992年两次课程改革,使得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取得四个方面的进展:课程目标上,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上,初步打破单一学科性课程的局面;在课程管理模式和教材多样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相比,不能不承认,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现行课程教材体系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课程设置上学科中心倾向严重。我国的课程和教材目前基本上还沿用一百多年前的确立的学科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来组织课程和编写教材。这样做的一个弊端,是导致儿童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他们可以记住很多公式、定理,但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强调学科中心必然导致课程门类多,这也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这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另一个结果。经过几轮改革,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强调学科体系,大量的教学内容塞满了教材,很少有余地安排一些学生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内容。教材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严重。以数学为例,我国有些中小学生到美国后,发现他们的知识水平要高出美国学生2-3年。我们在为此自豪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这是否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全国有很多地方,初中阶段辍学率高居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进去,并能切实掌握。 
    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就是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在国际上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但问题是,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能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现实是,教学中有时不但没有激发、反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历史、语文的教学不能有效地源程序发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物理、化学的教学也没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求知欲。 
    在教育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有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喜欢数学,但不喜欢数学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目前教材内容、教育方式、考试形式等许多环节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管理体制僵化,教材品种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编制、出版、发行、选用等体制过于僵化,存在着少数单位垄断、经济利益驱动等问题。目前,教材的品种虽然打破了“一纲一本”的局面,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使用的仍是同一种教材,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据悉,教育部正在组织“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课程计划即将公布,各科课程标准将于今年内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也将于今年9月进入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肩负着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重任。笔者认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民整体素质越来越在综合国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基础教育对国民素质起着奠基作用。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制订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笼统的“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与法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课程结构必须体现综合化和选择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一直存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有不堪重负的趋势,只有减少课程门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的权利。高年级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的提高。 
    第三,必须解决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改变我国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一方面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一方面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第四,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必须打破教材市场的垄断局面。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材质量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教材的高质量来自于多样化。合理的、有秩序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教材质量的提高。今后,应鼓励更多学术机构、出版单位和个人从事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抓好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教材的质量审查工作。 
    第六,教师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动员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改革工作。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培训方式。应组织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结合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讨。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及时吸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第七,必须建立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同时,真正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第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课程改革应该争取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调动社会舆论力量,尽可能减少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 
    最关键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要力争走上法制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课程教材改革要立法,确定3-5年更新一次教材,6-10年改革一次课程的制度;要以立法的形式成立国家课程发展委员会,政府领导人要亲自抓课程建设;保证基础教育的研究经费,用于跟踪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调研国内课程实施状况;防止教材市场的过度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教材市场的健康发展,等等。 
    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算是健康发展了?我认为,当一项项代表时代水平的新东西接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时候,当我们不用再津津乐道于四大发明,中国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就算是健康发展了。距离这个时候,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做很多工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