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的好课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51: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一、好课的研究背景

1、    好课的概念

所谓“好课”就是指课堂教学的优化或最优化。我们平常展示的“精品课”、“优质课”、“观摩课”均属于好课的范畴。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于最优化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最优化向教师指出了费力较小而又能达到较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捷径,使他们避免尝试错误,返工重教,或者由于教学方法不完善而浪费很多时间。”可见,这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概念。

看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里,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堂好课:即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持续提高着最优化的程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同的时代赋予好课不同的标准与要求。

可以这么说,好课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乐章,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师,一个梦萦魂牵的话题,便是怎样登上这如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2、  好课的研究历史

好课的研究历史较短,据我有限的资料查阅,它源于80年代。

像优质课,它始于80年代后期,是一种经评选产出的好课。获得优质课荣誉称号的课,有比较明确的标准。《优质课教学》一书指出:优质课须处理好“三大关系”和“六大因素”。三大关系:即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六大因素指育人因素、两主和谐因素、科学因素、启迪因素、少而精因素、艺术因素。

像全国小语会举行的观摩课是从1989年11月份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的。目前,对好课的研究者为数不少,但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的还是空白。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为这门学科的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

3、  专家的好课观

成名的教师几乎都有自己的好课观。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好课观集中体现在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竹贵云教师的好课观则是“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著名教育家吕志范的好课观是:境、情、意、能、法。说起好课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好课观。

二、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谈一堂优秀的阅读课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目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关于人文精神地位的确立与实现,归根结底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是冰冷冷的,缺乏人情味的,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阅读课应当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1、  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的眼睛晶莹透亮,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绽放独特的个性异彩,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谰老师也发出过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2002年6月1日—3日,在杭州市举办的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论坛活动,我和杨崇理等几位老师代表嘉兴市出席了此次活动。当时活动的主题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弃。

(1)书,让学生自己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笔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可见,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从宏观上来看,对于整堂课而言,我们要注意处理好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主要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抓住关键的句段去读,第三层次是品读,回味着读。例《私塾先生》(略)。从微观上看,对于某一个重点句的朗读指导老师们也要考虑读的层次。如《春天的雨点》(略)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放给学生读的自由度,像这样的语言多一些:“你想读哪一段?”“你喜欢读谁的话?”等等。这样,学生的选择不受限制。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热爱读书。

(2)问,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例《私塾先生》,我班学生,《威尼斯的小艇》,《春天的雨点》(略)。

(3)情,让学生自己抒。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看来,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可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共鸣,读文时悲不见颤音,喜不见笑意。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教材蕴涵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节课中学生披文方可入情、出情。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也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课堂上,老师若能使学生入情入境,真哭真笑,敢爱敢恨,有意见有想法,阅读课就上出了味,上出水平来了。例《春天的雨点》,《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4)话,让学生自己说。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诺言》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我请学生对文中的小男孩作为一番评价。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小男孩太蠢,是游戏何必当真!有的同学认为小男孩一半蠢,一半不蠢。我看意见不一,就让学生展开辩论,因为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辩论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例《笋芽儿》雷公公的呼唤。

(5)学,让学生自己评。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评读、评思、评说、评阅读过程中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评价的方式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还可以是自我评价。前两者的评价是互逆的,你可以评我,我自然也可评你;老师可以评学生,学生当然也可评老师。通过多元的评价,能拓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在评的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例《威尼斯的小艇》

2、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一定要争气》,《威尼斯的小艇》,《燕子》,《桂林山水》。

3、有创新

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然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的主题。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的理论反思点和超越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执一已之见,囿于一孔之得”,去遏制学生的多向思维,而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例《忆铁人》一文,铁人在没有了解情况之下严厉批评保育员阿姨任由钻工的孩子哭。事后得知自己批评有误,百感交集。但作者对铁人的复杂心理没有具体描写,而是用两个叹词“哦?……咳!”作了巧妙处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省略处让学生联想:“假如你就是铁人,你当时会想些什么?”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生机盎然。有的说:“唉,王进喜啊王进喜,你是不是老糊涂了,怎么批评前也不了解情况?”有的说:“保育阿姨现在一定很难受,我真对不起她呀!”有的说:“我这样随便批评人,会不会吓着孩子”……

再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4、不封闭

   优秀的语文阅读课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教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学生不再是零起点的进课堂,而在课前就知道本节课教师讲的是什么内容,而且有关的资料、解说、信息已经多多少少去尝试搜集过,只等上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下存疑的地方,交流一下相互的经验,品味一下课文中蕴涵的人生韵味,做人真知,古今文化……课后也没有终点,余味袅袅,原来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还有一些新的问题没有议论清楚,还有一些书要去看……

5、不留痕

一个班级五六十个人,每个人的天资、气质、性格、趣味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给与不同的个体以相同的准则来要求是极其荒谬可笑的。

周一贯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把陈景润和刘璇比哪个更重要?他说,如果比体操,陈景润是大笨蛋;比数学,刘璇定是根木头。风趣的话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当我们用人文精神去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量体裁衣,不以己之喜而喜,不以己之恶而恶。优秀的课堂应该充满人性的温暖,而没有世态炎凉,给学生美好的感觉,给学生以尽可能的帮助,即使是批评,也不要留下痕迹。有人说,心灵没有太多创伤的人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学生,更是如此。

三、结束语

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育如同这天边远山,水里浮月,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用汪朝教授的话说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老师们,我们是嘉善教育的今天和未来,让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成规,照搬照抄,而是另辟蹊径,上出有个性,透现永恒的生命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