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加强学法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而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30:5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在加强学法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第一,必须树立一种意识,即“发展意识”。
    所谓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完善和提高。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把学生武装起来,使其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急速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要摒弃一些传统的观念和育人思路,如“根据已有知识水平来判断人才优劣,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在基础教育阶段让青少年积累尽可能多的知识,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地、无限期地释放和利用它”等等。并且还要认识到“发展”应该是全面地而非片面的,要朝着基础教育提出的“六会”目标努力。
    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从过去的“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转变到以人发展为中心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要在“诱导、指导、辅导、劝导”上下功夫,走出“多讲多得”的误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走全面发展的路子,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第二,要明确一个问题,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段话是针对语文学科阐述的,但我们认为,要从更广的方面去领会这段话的含义,它完全适用于各个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所以,我认为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而教。比如:“语文教学中,了解所读课文是“起码标准”,而能发挥“自动性”掌握“了解课文”的能力,“自能领会其他类似文章”才是最后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做教材的奴隶,把教材教死,要充分认识到课文内文章的“举一”功能。
    第三,要处理好一个关系,即“一般学法”与“特殊学法”的关系。
    我认为,学法应为一般学法和特殊学法。如各学科中都强调的“预习方法”“质疑问难方法”,再如语文学科中的“识字方法”“解词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在各年级各学科或在各年级的同一学科中经常用到的。而像“古诗欣赏法”等一些方法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所以我把后者称为“特殊学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训练。各年级学法指导的侧重点,并不意味该项学法训练的一次完成,而到高一个年级还要继续练,并且逐步充实新的内容,不断提高要求的层次。
    我的做法是,一般学法不断线,特殊学法为螺旋。即抓住一般学法训练循序渐进地基本线索,从低到高连绵不断。特殊学法的训练随着各种类型教材内容的反复出现而螺旋推进。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学法训练体系。
    第四,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即目的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1、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把“教给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务求“到位”。
    2、协调性原则:即把学法与教材统一起来,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来确定所要指导的教学内容。从不同教材特点出发,考虑不同侧面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搞形式主义,决不允许出现为学法导学法现象。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设想使用何种方法最有效。
    3、操作性原则:要求把对学法的理论概括与实施价值统一起来,即授予的学法既是相对稳定的法则,具有普遍的持久的理论指导意义,又应是相对具体的要领,在现实的实际环境中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操作。
    4、实践性原则:叶老曾经说过:“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必须讲求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所以要求教师应自然地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纳入教学过程中去,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练习,务求“学会”。要给学生学习尝试、交流、矫正、体验的时间,给学生们创造“用武之地”,引导学生认真自学,注意学习的迁移。
    5、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正如有人曾经讲过的,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为他们铺设自学的阶梯,引导学生既注重学习内容的掌握,又注意对学习活动的关注。有些问题,不仅是要判断“对与错”,而且还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怎么样才更合理”,多鼓励,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对学法指导研究工作,我也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现在我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正在探索课堂教学上如何落实学法指导的问题,并且对此充满了信心。因为我认为这条路是正确的。重视学法研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的思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想,如果我们的“教”真正逐步达到了“不教”的最终目的,那么,教学效率必定提高,教师劳动强度反而要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成了真正意义的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学生到了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即“学会了学习”,也就很自然地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此文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2000年1、2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