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26:0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内容提要:1、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

     2、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联想与想象有助于形象思维的训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5、发展形象思维可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主 题 词:观察、表象、形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我们都很清楚,要想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头脑中形成这些文字所表示的具体形象——表象,才能促进正确认识的形成。而这表象的运动过程就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与语言、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就是语文课枯燥、乏味、费时低效的原因。

一、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意义。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右脑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就是说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用图画来描写现实”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第三条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谈创新,必然要说到创造的四个过程:即准备期、酝酿期、闪光期、验证期。显然这中间两个时期主要靠形象思维。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1、养成观察习惯,丰富学生的表象。

  俄国作家契诃夫把“观察一切,注意一切” 当作一个作家的“本分” 来看待。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到要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因此,观察是学习和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始阶段,主要作用是积累表象。表象就是储存于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是思维的材料。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感情丰富,学习效率高。表象贫乏的学生思维迟钝,感情淡漠,学习效率低。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就像是干涸的池塘,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深入的观察主要为形象思维,观察力是一种思维能力。

  在导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实物展示、社会调查、观察自然现象等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理想的风筝》一文时,需要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体现主人公身残志坚的精神。学生通过对身边的残疾人的观察,得到的结论是行动不方便,自理能力差,有时被别人嘲笑,有自卑心理等。而对比文中的刘老师的言谈举止,尤其是他蹦跳着追赶空中风筝时的场面,很多同学都为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这更加证明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证明了观察、表象对形象思维的巨大作用。

  又如《落花生》一文,由于城市学生缺少农村常识,就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花生的生长情况,果实特点,获得花生的全面、准确的表象,对理解课文中“所以我希望你们像花生……” 这个有一定难度的句子起到了突破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参与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上,同时也可以把学生通过观察所得到的大量表象通过日记、周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

  这样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在表象越来越丰富的前提下,就比较容易地通过再造想象领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维感情了。 

  2、创设情境,通过语言进行联想、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

  发展形象思维主要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利用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引导再造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在感知文章的语言和篇章结构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故事的梗概有了一定了解,但这时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学生在根据教师创设的一种情景与气氛下,在生动的、富有感情的语言的启发下,通过再造想象,唤起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和生活经验,引起联想,使文章中的情境,人物在自己头脑中清晰起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文章有真正的领悟。

  例如:在学习《语言的魅力》一文中的重点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时,为了对比盲老人的黑暗世界,为了突现老人的不幸,为了唤起善良人们的同情心,就非常有必要创设情境,进行再造想象。老师启发学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燕子来了,柳树绿了,孩子们在郊外春游,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呀,请同学们想一想“春天到了”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象呢?受到老师的提示,学生们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春天的表象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使之感受到了春归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然而这一切只属于正常人,对于盲老人来讲,世界上最美好的季节、景物他却不曾看到,不曾知道,这多么可怜、多么不幸啊!通过这样的再造想象,对文中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都归功于创设的情境和再造想象了。

教师要善于把“白纸上的黑字” 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把产生的联想、想象转化为语言,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头脑中的形象,用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出来,既增强了形象思维的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如:在学习《义犬复仇》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我把它葬在斯达罗的身边,让它永远守护着主人。” 这句话时,有个同学把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绘制成一幅简单的画。(见下图)我问他,“图上画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他回答说“大坟是文尔内的主人斯达罗的旧墓,小坟是文尔内的新墓,两座坟在一起,表示他们在地下相见,心与心相连,说明义犬对主人的依恋与忠心。” 同时他还说“假想一下,文尔内来到天堂,见到了它的主人,兴奋地跑上前去,用舌头舔自己的主人,依偎在主人的怀里,嘴里不停地叫道 ‘我咬死了仇人,我为你复了仇!’ ” 老师抓住这一时机,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感想说一说,写一写。令人感动的话语一句句出现,让人动情的画面也一幅幅出现,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这种形象思维的训练,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们也可以在文章的省略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在学习《神奇的鸟岛》一文中“鸟岛保卫战” 这一内容时,文章最后写到“两只黑鹰被啄得遍体鳞伤,向远方逃去……” 老师抓住省略号去引导学生想象:此时,鸟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这种景象说明什么呢?学生经过想象,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新的画面,再把它转化为相应的语言,那就是:鸟儿在空中欢呼雀跃,自由翱翔,听:那歌声多么嘹亮。看,那气势多么动人,好一派胜利之后的喜悦场面。这说明鸟儿们团结和睦,一致对敌,展现了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

抓住文中这样的有想象余地的切入点,就可以进行创造想象,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4、培养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事实表明,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幅幅图画,跟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受到感染,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而学生在充分体验了作者感情的同时,形象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文时,老师范读“我” 失去母亲,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行为表示不满一句“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老师的朗读读出了“我” 少年丧母的悲痛心情和对父亲的责怪语气。很多同学都黯然泪下。我知道,这是形象思维起了作用,我知道,此时学生所产生的对语言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式的思想教育。这时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是极有好处的。

  又如《江姐》一课,文字直抒胸意,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人物品质的熏陶。我做了如下导入“江姐在亲人被害时,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在被毒刑拷打时,又受到了肉体上的摧残,但这对于一个真正共产党员来说是太小的考验,江姐心中只有党,只有革命事业,为之她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我们读一读江姐给同志们的信,就可以了解她铁人一般的意志。” 于是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表达出对江姐的无比热爱与崇敬之情。此时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培养了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者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晓理动情的境界。

  5、发展形象思维,丰富道德情感,发展审美情趣。

情感问题是深入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情感道德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根据文章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想象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上的感受。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这种感受就越深,对文章的领会也就越深。学生就是在这种想象与感受,景与情的交融中,丰富了道德情感,发展了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卖火柴的情景以及他们临死前躺在床上对我叙说的最后几句话时,同学们联想到了生活中储存过的很多表象,于是小珊迪的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学生产生了对小珊迪的同情、怜悯之情,更为他的人品所感动,很多同学都失声痛哭起来,以至无法正常教学。但这种“不能正常教学” 的现象是否更是一个“正常的教学” 呢?这哭声代替了所有的语言,代替了所有的说教,于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小珊迪的可贵思想是多么有力量啊!

  又如《一个苹果》一文最后在学习由于战士们在极端干渴的情况下,推让一个苹果这一内容后,战士们的眼中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时,同学们都想到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在那艰苦的岁月中,是战友间的友爱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时,同学们的心又一次被打动了,被震撼了。这时的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光想自己的朴素情感。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中明理多,育情少;说教多,而陶冶少的现象,重视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以形带情,以情育情。发展形象思维,正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 

  6、运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手段已经广泛深入进课堂,教师采用了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推进了素质教育。

  电化教育手段清晰、准确地把与文字联系起来,图文并茂,好记易懂。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通过电影的描绘,使学生亲眼目睹了五位壮干在艰险的条件下,痛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场面。其中一些文章中没有描写到的细节更是让学生拍手称快。当看到战士们英勇纵身跳下悬崖的时候,当听到壮士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一刻真让人感动,这一刻,老师真正体会到了电化教学手段的高效实用,真正体会到电教对思维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又如:在学习短文《高山流水》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很难理解到它的韵律,所联想到的景物也不能令人满意。此时教师将录音打开,一首流畅、清新、优美的“高山流水” 立刻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他们似乎看到了那青山之上的一股瀑布,飞流直下,溪水淙淙,泉水叮咚……这一切实在太美妙了。 

  这样的感受都是因为有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三、综上所述,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和有感情的朗读或根据课文绘声绘色的叙述,唤起、激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形象、画面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通过形象思维的训练,再进行分析、概括,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学同形象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否则,就不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江泽民主席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创新,就需要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发展形象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必由之路!这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