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金点子:联系学生切身利益 (作者:小雨儿)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42:5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别人看来是一篇挺无趣的课文。主要讲了一座小村庄,因为无度地滥砍滥伐,导致洪水冲来,村毁人亡的故事。 师范读课文关键一段,盛情并茂,使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洪水涌来时的不可挡之式,以及洪水过后严重的后果。 生1: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像鬼故事。 生2(两眼噙泪):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泪怎么止也止不住呀?总觉得心里慌慌的。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98年的那场大洪水吗? 生:记得,那时候我们还小,电视上天天播。 师:当时为什么长江沿岸,嫩江松花江一线持续不断的高水位呢?就是因为在河流的上游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再加上连续几十天的大雨,最终导致了这场大洪水。课文中讲的一场洪水,毁了一个小村庄。可是,如果当时抗洪不得力的话,一大场洪水就会给我们国家带来难以计量的经济损失,会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倒退十年,甚至是几十年。 (此时,部分学生显出恐慌的神情,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这种事情离自己很远。因为,我们生活在黄河沿岸,学生对黄河十分熟悉,于是我又设计了以下一段谈话。) 师:大家知道黄河吗? 生:知道,我还去过呢,离我们很近。 师:知道黄河的另一个名称吗? 生:不知道。 师:人们又把它叫做地上河,或者悬河。在黄河的上游,有一个高原叫做黄土高原。那里的树木被砍伐的十分严重。黄河流经那里的时候,就把那里的黄土给带走了。时间长了,黄河的水变黄了。部分泥土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慢慢的沉积了下来,于是河床越来越高。开封附近的河床高度比铁塔尖还要高! (教室里一片骚动。) 师:大家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连续不断得下大雨。开封的河堤一旦决口…… 生(大喊):不,不要!!不能砍树!!!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很着急。现在,咱们都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可是,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他们不知道,也有的人虽然知道,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仍然去砍。咱们怎么才能告诫他们,也不让他们去砍树呢? 生1:我们办份手抄报吧,把它宣传出去。贴到学校的大门口。 生2:我们写篇文章,登在报纸上。 生3:我们见谁就跟谁说。不让他们砍树! [综合评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第五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只是上学放学的单调生活,对乱砍乱伐的事情了解不多,虽然部分学生知道类似“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水”之类的词语,但是对其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无切身体验,总觉得事不关己。在这段教学中,老师通过范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极好的情境。先让学生体会到洪水的凶猛。之后,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关于洪水的所有可怕的记忆,将其与滥砍滥伐联系起来,是学生明白,洪水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发生在现实中。继而,利用身处黄河沿岸这一优势,将洪水的威胁带到了学生“身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情感。致使学生产生了办手抄报、写文章、随时宣传的冲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保护树木的宣传员,同时,“小宣传员”们在宣传的过程中,语文的综合素养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生达到在生活中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境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