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决定教学生“撒谎”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33:3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我决定教学生“撒谎” 学生撒谎曾经让我十分头痛,想尽各种办法制止,终也没有多大用处.静下心来,仔细想:学生为何要撒谎呢?就是因为“趋利”、“避害”这两者之一,或二者兼有。也就是说,撒谎行为是一种对“利”的抉择,是人性心理的正常表现。 那么,我们当老师的为何要制止孩子的撒谎行为呢?我们学生的撒谎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危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因此,中国文化历来都讲“道、德、礼、义”;讲“忠、孝、诚、信”,其中许多内容都排斥含有“欺、诈、骗、诓”性质的语言、行为。而撒谎行为恰恰充分表现出“欺、诈、骗、诓”的性质,正因为这样,撒谎行为被社会道德所不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现实: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难免会有撒谎行为,学生的教科书也对一些撒谎行为抱宽容的态度。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这些现象在影响、熏陶着孩子们。翻开历史看一看,著名人物撒谎的事迹比比皆是,而世人不但没有非难他们,还多持褒奖的态度。鸿门宴上,刘邦撒谎说要上厕所而逃生;荆轲撒谎说要向秦王献头、献图而行刺;曹操撒谎说前面有梅林,使士兵“望梅而止渴”……。如此看来,撒谎行为不但是人性心理的正常表现,而且还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挥、展示。 尽管撒谎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这是一种本能行为,靠枯燥的说教、粗暴地限制或者夸大恶果恐吓、或制定几条规章、守则,不可能达到制止的目的。况且在许多时候,撒谎并不是坏事。如:孩子面对歹徒时,撒谎说:“警察来了!”用计吓退歹徒。这样的谎言,是绝对不能制止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呢?我们何妨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分清优劣,择优取用。对于班主任来说,分清优劣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也学会分清优劣。这就要求教师解决、处理好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撒谎事件。如何处理呢?我分三步进行: 要引导学生“撒好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德育方面下工夫,更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当学生们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他们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高尚的品质。而此时,他们也就掌握了正确运用谎言的技能。 由此我决定教学生“撒谎”。并且这样做了已经很久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