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50 更新时间:2005/8/5 0:30:1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我试以2003年4月17日在浙江温岭剧院借班上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课例来作阐释。 [教学片断之一] 师:同学们好!我姓孙,孙悟空的“孙”。谁告诉我孙悟空有什么本事?(生笑) 生1:他会72变。 生2:他会降魔除妖。 生3:他会翻筋斗云。 生4:能帮唐僧去西天取经。 生5:火眼金睛。 师:我看到我们班上有好几位同学跟孙老师一样戴着眼睛。有人说我们是近视眼,孙老师说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你这双慧眼能不能成为火眼金睛呢?我们上课的时候再看。同学们说孙悟空的本事了不得,俺孙家的名人还有很多呢!你知道谁? 生1:孙中山。 生2:孙膑。 生3:孙武。 师:军事家!创作了《孙子兵法》。孙家有政治家!军事家!孙老师很自豪。那么请你自豪地告诉我,你们家有哪些名人呢? (讲孙家名人是为了引发学生讲自家名人之热情。) 生1:我姓王。姓王的名人有王献之、王羲之。 生2:我姓彭。和我同姓的有彭德怀。 生3:我姓林。与我同姓的名人有林则徐。 生4:我姓黄,与我同姓的名人有黄继光。 好!时间关系,我们现在暂时不说了。回去以后,跟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查一查,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你们这个姓当中有哪些名人。查一查后,一定会增加你的自豪感。看样子,我们也要好好学,好好练,长大之后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也在历史上留下足印。 (让学生讲自家名人,通过增强自豪感,来激发学习热情。实际证明该策略是对的。) 师:刚才,我们讲了那么多名人。那么名人都是从什么开始的呢? 生1:穷人。 生2:他们都是从很平凡的人开始的。 生3:他们开始时都是无名小卒。 师:嗬,都是无名小卒,都是普通人。今天,孙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看看这位普通人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名人都是从平凡人、普通人开始的。”自然地将课前谈话过渡到课文学习。形式上水到渠成,内蕴上意味无穷。)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课前谈话就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含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是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教学片断之二]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孙老师最喜欢那些动脑筋的同学。 生1:我想问一下孙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师:是啊,那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啊?他看了题目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会思考。 (此问一般,教师之所以有意表扬,其用意是很明显的:消除学生怕问不好的心理,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生2: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几岁了?是个年轻人,还是老头? 师:他想知道他的年龄。 生3:我想问,天游峰在什么地方? 师:天游峰在哪儿?有谁去过吗?——没有。孙老师告诉你。天游峰——福建武夷山的最高峰,著名的旅游胜地,山青水美。一般人到那儿去回来写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4:会写天游峰怎样怎样的好,怎样怎样的美。 师:你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4: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是啊!天游峰的景那样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叫什么名字? 生4:陈奔腾。 师: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问题后面写上你的大名。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这是你的专利,这是你的知识产权,其他人不能侵占。 (这里体现了“导”,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提高提问能力。) 今天这一堂课,凡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孙老师都会让你把问题写到黑板上,把你的大名挂在后面,很光荣的。就这个题目,你还想提问题吗? 生5: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 师: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呢?无非是扫扫地吗?有什么伟大的—— 生齐:品质。 师:哎!这就提得很好。把“伟大”这个词换一换,“品质”一般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生5:高尚。 师:你把这个问题再重说一遍。 生5: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 师:听到了吗?一个看似粗糙的问题,一打磨,好问题出来了!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充分展开问题的“打磨”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过程。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师:(指着第一个上台写问题的同学的名字“陈奔腾”)“奔腾”多好的名字!奔腾不息!像滚滚长江黄河!我看你的思维也是奔腾不息的。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让学生要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不是很强,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我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问“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地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地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试举我执教的《落花生》指导读父亲一番话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的。第二步让学生找出对比方面,学生找到了“埋”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一见就生……”与“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等四组对比词语,体会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得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地说,它有时能影响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下面我先摘录一些我执教课例中的一些评价语言: 1、刚才你说孙悟空有一双火眼,我说他你有一双慧眼。他们看到的是人,而你看到的是鸟。是啊,写人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写鸟呢?而且还说鸟飞回原处。你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啊!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你叫什么名字? 3、同学们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真了不起啊!这是三个思想,三朵智慧的火花。 4、(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生赞美一遍,好不好? 5、我们班同学一放开就了不得!我真喜欢你们放开,不要拘束。(师指黑板上三个学生名字)我看到这三个名字,就觉得温岭是有文化地。陈奔腾、王思渊、陈涛涛 ……思想的源泉,涌出来的是奔腾的流水,汇合起来是涛涛的江河啊(全场大笑)。是不是啊?了不起! 6、(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老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皆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下面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说几点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