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形象的修改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21:1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有不少的同学写作文,往往喜欢用概括的叙述代替具体的描写,因此作文显得空洞、干瘪,缺乏感人的力量。如写一场大扫除劳动:先叙述劳动分工,再写劳动场面,只用“不一会儿就干完了”,一笔带过,这样写怎么能产生感人的效果呢?其实“不一会儿”正是具体写的“节骨眼”,需要详详细细地叙述出来。又比如,写一个同学百米赛跑取得了好成绩,先交待了他原来百米赛跑成绩如何落后,中间仅用“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取得了好成绩”一句话或几句空洞的语句带过,这样的作文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把刻苦锻炼的过程具体地叙述出来,作文才说服力。这里所讲的形象,是指文章内容的具体充实,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形象的修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检查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具体充实。 文章内容具体,就是不说空话,把事物的细节,人物的举止言谈写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的同学作文只有“骨头”,空架子,没有“血肉”、具体内容。这就不可能给人以真切、深刻的印象。发现这类毛病,就得补充材料,充实内容,下功夫修改。 【病例评改】 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旧社会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当旧社会还被反动派统治的时候,贫下中农生活很以艰苦,受到地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写得抽象、空洞,没有血肉,后来都是老师要求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了解了解放前农村的许多情况,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写作动机,也学到了许多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重写这篇文章时,用了许多群众语言,使文章有了生机。例如:用“风扫地,月点灯”、“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汗水滴在地主的田头,泪水落在自己的灶头”、“厚的地方千层布,破的地方肉裸露”来形容人民群众生活的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用“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息高”、“粗糠里要挤出水,石头里要榨出油”来说明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重写后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富有表现力。 【练习】 象下面《令人高兴的变化》这样空洞的文章,读了是很难“令人高兴”的。令人高兴的变化我的弟弟今年三年级。他长的模样很逗人,可学习有用功,贪玩,成绩差,考试老是不及格。自从学习了张海迪姐姐的事迹,弟弟变得用功起来了。期中考试成绩优秀,还评上了三好生。 这篇习作记叙弟弟从学习不用功、成绩不及格,到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评上三好学生的“令人高兴的变化”。但是叙事不清楚,描写不具体,不形象生动。别人读了只有一个淡淡的大概的印象。读者会问:(1)他的模样究竟怎么逗人?(2)他怎么不用功?(3)他怎么会转变的?原因在哪里?(4)他转变得怎么样了?请你根据读者的这些问题修改原文,使叙事清晰、描写具体、语言流畅。 二、检查文章的语句是不是生动形象 同学们写作文,首先要把话写通顺写明白,进而再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些。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切感人。 那么,怎样修改才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呢? ㈠抓住特点,注意描写。 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人和事物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特点。 【对比评析】下面是四位同学写的四句话: ⑴只见一位叔叔把痰吐在了便道上。⑵只见一位面容憔悴的叔叔扶着墙,吭吭地咳了几声,把一口粘痰咯在了便道上。⑶只见一位衣着入时的叔叔哼着小曲,头一歪,“呸”的一声,一口痰飞到了便道上。⑷只见一位叔叔轻轻地咳了几声,手在衣袋里摸了摸,走到墙根低头把痰吐在了便道上,随即又用脚在地上来回蹭了几下。这四句话都是写一位叔叔随地吐痰。那么哪句写得具体生动些呢?同学们读了以后,显然感到是后三句,为什么后三句能写得这么形象呢? 首先,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第二句里写的那位叔叔,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个病号,他是有病痰多。第三句话里写的那位叔叔,显然是个没有卫生习惯,外表美而行为不美的人。第四句话里写的那位叔叔,是懂得不应该随地吐痰的,可能是因为忘了带手帕或纸才把痰吐在地上。请看三个同学笔下的叔叔性格多鲜明啊! 再有,注意了适当的描写。后三句话,对叔叔吐痰这一行为,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上,而是对他们的外貌、神态、动作,做了比较传神的描写,在用词上也很讲究。尤其是对他们怎么吐的,描写得很细。一个是“扶”、“咳”、“咯”;一个是“哼”、“歪”、“飞”;一个是“咳”、“摸”、“走”、“低头吐”、“蹭”。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各具情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后三例句所以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就在于他们对人物“怎么做”进行了适当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没有流于“千人一面”的俗套。而第一句话所以使人感觉不具体生动,就在于他只停留在叙述那位叔叔“做的什么”。 写人句子如此,写其他事物也是如此。例如小学教材《第一场雪》,写雪后的柳树和松柏: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句话抓住了柳树和松柏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了雪落在上面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切,如见其形。如果作者没有抓住特点,不去认真描写,只是一般叙述,“柳树和松柏上都落满了雪”,那就会使人感到空洞和乏味了。 【练习】 ①放学时,天气突然变冷了。老师怕我冻着,把大衣借给了我。 ②今天晚上,爸爸检查我的作业,我很紧张。 ⒉根据原意修改下面短文,使内容形象具体。 ①上课了,同学们都等着王老师来上课。过了一会儿王老师来了。大家看出他病得很厉害,就劝他回去休息。但是他还是坚持给我们上完了课。同学们都很感动。 ②放学时,下雨了。我打着伞走出校门,发现两个二年级小同学没带雨具,就把伞让给了他们。我在雨中跑着,我们班的小明看见了,又把他的雨衣披在我身上。 ⒊找一篇自己或同学写得不形象具体的作文修改、充实。 ㈡用词造句,富于变化 【范例评析】 同学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句子,读一读,然后比较一下,看哪个句子更具体更生动些。⑴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同学们从教室里跑到走廊里,又从走廊里跑到操场上。⑵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同学们从教室涌到走廊里,又从走廊里漫到操场上。我们把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就会感到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更具体更生动,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涌”字用得好,下课了,那么多班级的那么多同学从教室里跑出来,到了狭窄的走廊里,必然是拥挤的,“涌”字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特点。“漫”字用得也好,同学们从狭窄的走廊里跑出来,来到宽阔的操场上,由地窄人挤变成地阔人稀,由一个小空间到一个大天地,那人流不正像水向四面漫流吗?而“跑”就不同了。连续两次使用它,不但重复,也显得缺乏表现力。它只能反映出人流变化的状态,缺乏立体感。 我们汉语的词汇是很丰富的。比如一个看的动作,就可以有:看、瞧、望、瞅、盯、瞥、瞪、视、睹……一个拿的动作,就可以有:抓、提、拎、握、攥、捏、掐……一个说的行为,就可以有:问、道、喊、叫、嚷、唠叨、嘟囔、支吾、喃喃……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时,不管是描写什么事物,总是那么几个词,不能根据需要选择,使之有适当的变化,因而语言就显得空泛、呆板,不能准确地表现事物特点,达到真切感人的效果。 【练习】 下面这篇文章写的是晚饭后跟哥哥学骑自行车的事,但没有把学骑自行车的情况写具体,如:怎样要哥哥扶着骑车的?怎么觉察到哥哥不扶了?为什么差一点栽倒等等,没有详细写出来。请帮他修改一下。 学骑车 在一个彩霞的人间傍晚,我和哥哥吃过晚饭,和哥哥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学习骑自行车。我看见有很多很多的人在打羽毛球,和骑自行车。我们的好几位男同学都来学自行车,我看到他们在广场上钻来钻去的,他们骑的可是津津有味,我就跟哥哥说:“哥哥,给我骑一会儿。”哥哥说:“那我叫你趟。”我说:“哥哥怎么趟啊!”哥哥说:“你的胆子要大点,不要害怕,那才能够学好骑自行车。”哥哥说:“你把两手扶好龙头,不要乱动,左脚踩在脚踏上。”我骑的时候,叫哥哥帮我扶在后面,不要松手,我骑了好长时候,才觉察到后面没有人,我在回头的时候果然看到哥哥不在,缺一点就要栽下来,我的身子向左边一倒才没有栽倒。我把自行车骑到哥哥身边,哥哥说:“刚才缺一点就要栽倒下来,可是你向左边一倒才没有栽倒下来,可是你还要进一步的练就会趟好的。”哥哥看了看天晚了,就叫我走,可是我还不就走,哥哥说:“明天再来吧。” ㈢句式修饰,适当变化 除了遣词要适当变化外,还要看看句式有没有适当变化。 首先,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具体形象。 >【对比评析】 例如:①炕沿上坐着恶狠狠的鬼子军官。②炕沿上坐着的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吃了死人的野狗。 我们把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句子是通顺明白的,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大具体。鬼子军官到底怎样恶狠狠的,我们很难想象。而第二个句子却不同。它把恶狠狠的鬼子军官比作吃了死了的野狗,给我们的印象就具体形象多了。我们借助想象,可以知道他凶狠到没有人性,像野兽一样的残忍,面目狰狞。 再如:①那含苞欲放的荷蕾好看极了。②那含苞欲放的荷蕾恰似饱沾了霞色的彩笔。 第一句荷蕾好看是空的,它的色彩和形状是不具体的。第二句比喻得贴切。色彩是具体的──霞色,像云霞一样艳丽;形状是具体的──彩笔,那沾满浓彩的画笔的样子我们是见过的。 当然比喻要恰当。所谓恰当,就是能准确地反映出事物的特点,让人能理解。 【病例评改】 比如某个同学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家的小花猫,样子就像斑马一样”。显然他是想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小猫的样子描绘得更具体些,但是这个比方是不恰当的。如果说它的毛皮的花纹和斑马还有些近似,那么它的形态和斑马就相差太远了。要是改成“我家的小猫,样子活像一只小老虎”,就好多了,因为这样不仅毛似而且形似。 【练习】 修改下面句子,使它们都变成比喻句:①喜讯立刻传遍全校。②十五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③他非常高兴。④厨房里真热! 其次,适当的排比,可以使语言生动有力,有节奏感。 【范例评析】 ①有时候,他忽然从书橱里拿出一本书来,查考某一章某一节;有时候,他拿起笔来作记录;有时候,他又坐下来,笔尖在纸上飞舞,一张又一张地写他的著作。 这是一组排比,描述了马克思紧张而专注地工作。读了之后,我们会感到,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运用了排比之后,显得具体而又不失简练,有条理而又富于节奏。 ②远山披着雪,石桥披着雪,溪石披着雪。 这句话是描写一个比较大的场面,由于使用排比,语言显得具体、有条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小学生主要写记叙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尤其是遇到需要写一个较大的场面,描写众多事物,或简述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时,运用排比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练习】 用排比的方法改写下面的话: ①我看见了绿油油的麦田,奔驰的汽车和高大的烟囱。 ②劳动开始了,同学们擦玻璃,扫地,搬桌椅。 另外,拟人可以使语言活泼,富于感情。 【范例评析】 例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活泼亲切。作者把兴安岭拟人化,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仿佛觉得兴安岭像个爱美的姑娘那样美丽动人,这样使本来静止的事物活起来了,使本来没有情感的事物也充满了感情色彩。 【练习】 把下面句子修改成拟人句: ①一群小鸟在树上叫着。 ②月亮被云彩遮住了。 ③小溪哗哗地流着。 ④花开了。 ⑤风吹小树晃动。 再有,反问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浓烈。 例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这句话,本来是讲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但由于使用了反问的方法,使这种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语气也更加肯定。还有,设问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你听说过可以和动物交谈的人吗?” 这个问题提得新鲜,会使读者产生深厚的兴趣,吸引他们去认真阅读下文。 上面所举的是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一些方法,如果同学们在作文时,不仅有叙述还有描写,并适当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使句式富于变化,那么语言就会显得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