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故事引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12:1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缺乏言语能力的训练,讲话时经常只讲半句话,或者只说一个词,甚至只用动作表情代替。我们启蒙老师首要任务就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天空下,故事动人,图画可爱,阳光也灿烂。是孩子就爱听故事。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那些爱听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比其他小孩要高出一头。因为,儿童从小听故事,会接受较多的刺激,对他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一、 听故事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先导。
1 与"录音机"交朋友。
听经典故事的磁带,如"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伊索寓言"等,这些广为流传的世界名著更能给孩子以美的陶冶和精神享受。
听知识故事磁带,使学生轻松地学到很多知识。如:长颈鹿为什么不会发出声音?为什么说大泥鳅是生活在水里的"气象台"?
听和蔼可亲的"鞠萍姐姐""燕子姐姐"的磁带,这些故事有声有色,小朋友与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生活也因此多姿多彩。
听录音故事一是培养学生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二是使学生对语言非常敏感,增强领悟能力。
2 老师是生动的"故事篓子"。
要当好这个"故事篓子"可不简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选好故事。故事内容要有一定的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还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故事不能太长太深奥,要选择些具有时代感的,贴近孩子生活的,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如《小空调去旅行》、《有趣的大口罩》、《储蓄阳光的鼠宝宝》、《会长鱼的树》等。 
(2) 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孩子听故事可以学到许多词语,应尽量用最直观、最具体的语言讲故事,儿童化语言也要求语句完整、规范,切不可用方言讲故事,有些书面语言需要简化或解释。
(3) 感情处理要恰当。在讲故事时要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内容,用不同的语调、表情和动作恰当地表现人物形象,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把孩子引入故事情境,加深孩子对故事的记忆,这样就可以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了。 
(4)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讲故事时,要向孩子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讲到关键处可停下来,让孩子动脑筋猜想下一情节或故事结局。也可以讲完一段停下来,给孩子造成须知后事任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悬念。
二、编故事、演故事、比故事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1、利用文艺作品来激发孩子编故事的兴趣。
在孩子眼中,一切文艺作品中的情节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因此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这些想象的世界中,成为"丑小鸭"、"铁皮人"、"灰姑娘"……而孩子的乐趣还常常表现在自发地为这些情节续编故事。
2、乘着游戏的翅膀来激发学生演故事的兴趣。 
游戏中的孩子对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中,他总是在探索、在思考、在发现。把有趣的活动引入课堂,在完成《小兔采蘑菇》的手工制作后,又用绿色皱纹纸添加了花园、小桥以及另一幢蘑菇小屋,而这幢小屋里有个小孩就是自己。每添加一些景物,孩子就会感受到更多诱人的芬芳,进入想象的空间,构思他们自己的故事,随后分配好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说出洋溢童真的话。
3、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来激发学生比故事的欲望。 
首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的指导过程中创设时机,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留一方展示的舞台。每次故事比赛前可以先定一个内容,让孩子有所准备。内容有:"故事题目排排坐"、"故事人物大聚会"、"看图续编故事"、"故事补白"、"创编故事"--"橡皮泥人物故事"、"洋娃娃故事"、"肯得鸡玩具系列故事",内容真是千奇百怪。故事比赛的形式也可不拘一格:"个人演故事"、"同伴合作演故事""比故事擂台赛"等。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了故事,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布上的画。在故事王国里,孩子可以自由畅想,可以编织未来,可以畅所欲言,获得愉悦、满足,可以自由地、快乐地成长,这样,何愁孩子的情感苍白、语言无序、单调重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