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对“泛化”阅读的看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11:1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我对“泛化”阅读的看法
我认为,“泛化式”阅读,破坏了课文的完整性、有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每篇课文的讲读,要突出整体,抓住重点和关键,文本的价值(教材编排意图和作者表达的意图)是最重要的资源。而我们的教学,为了迎合“自主、开放、生成”肢解了课文,曲解了文本,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求异”与“认同”的关系。什么东西可以求异,什么东西不可以求异,需要教师智慧的把握。泛化了的思想教育,也许把孩子引向异类。比如《詹天佑》一课,有人反对教师的煽情,说那是浮躁的表演,虚假的灌输。可是,我们的教育,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丢,公德教育不可失。多元的理解,不是以破坏文本的价值为前提的。 我还认为,课堂教学老师是主导,没有教师的导学,就没有学生的自学。教师的经验应该说多余学生的经验,经验也可以告诉,这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简单的也告诉,复杂的也告诉,教师应该充分的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把告诉变成启发。用简单的话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要讲”。泛化式教学,就是从一种偏激走向另一种偏激,淡化教师的主导,强化学生的自悟,从而失去了很多直接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浪费了课堂的资源。比如,我去北京,我可以坐火车,可以坐飞机,也可以步行,都是为了到达一目的地,为什么要选择步行呢。可是我们的课堂,无论什么事,都是安排了很复杂的程序,其理论为,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体验是好,什么都体验体验,走那么多的弯路,是否符合知识爆炸时代需求。 “泛化式”阅读,是一种没有头绪的阅读,不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没有重点和关键。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凭自己的的兴趣,生成许多非语文关联的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拼盘”。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也失去了教材本身的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