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燃素学说对化学的影响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3 0:39:2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燃烧现象,但对燃烧的认识却晚得多,至于有关燃烧的学说则更晚一些。我国古代的“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中有火;古希腊“四元论”的“水、土、火、气”中有火;古印度“四大说”的“地、水、火、风”中也有火。这些学说的建立者都认为火是构成万物本源的一种元素。人们所以对火如此重视,因为很多物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有些物质燃烧后留下了少量的灰烬,其重量比原来的物质轻得多,似乎表明了在燃烧时损耗了一些东西;有些金属燃烧后所得到的物质却比原来的金属重些,这些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有的人把火看成热和干两种原性的化身;有的炼金术士和经院哲学家把火看成从物体中出来的神秘东西。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坚决反对这两种说法。他认为火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由具有重量的“火微粒”所构成的物质元素。植物燃烧时它的极大部分变成火素散失到空间,只留下同原物质本来具有的微不足道的灰烬。他把铜、铁、铅、锡等金属置密闭的器中煅烧,其结果都是重量增加。他认为这些都是金属燃烧时与火微粒结合变成比金属更重的灰烬。由于波义耳只注意密闭器中金属重量增加的一面,而忽视了考察与金属密切接触的空气是否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说明这些现象,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火微粒”的概念。由于他在实验上观察的片面性,未能正确揭示燃烧现象的真实本质。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