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五册人是什么 2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3:43: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人是什么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1、了解古进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继续学习并掌握质疑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人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也有人以为这问题好答,人嘛是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够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二、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其实是一个整体。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实际上就是讲把握现时。后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际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是在回答前部分的为什么要不断工作或把握现时。也就是说,对前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哥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2、具体研究 (1)完成练习一 (2)完成练习二 (3)几个小问题 A、“我们……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其“崭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B、“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是什么含义? 明确:两个含义,见书。 C、“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明确: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设计人: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欢迎登录本人主页:http://dzzgx.my163.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