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册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示例之三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3:42:0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案示例之三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指导预习,第二教时学习《采草药》,第三教时学习《雁荡山》。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指导预习 根据解题的注释和“预习提示”指导预习,完成以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关于作者、作品的一般常识。 2.诵读课文,掌握字音,读通文句。 3.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4.明确学习要求,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作品 教师可在解题注释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或由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做介绍后,教师再做讲解。 沈括,字存中,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他在晚年时期曾潜心研究学术领域里的前人成果,认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致力于著书立说,撰写了《梦溪笔谈》。他又曾积极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为制定并推行新法做出努力。 《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著作以笔记体形式写成,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生物、数学、物理、医药等诸多内容。 二、读课文 订正字音 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自读,再请学生朗读,教师注音订正字音。 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采掇(duō) 大率(shuài) 芦菔(lúfú) 愆(qiān)伏 筀(guì)竹笋 岭峤(qiáo) 并汾(bīngfén) 陨(yǔn) 图牒(dié) 龙湫(qiū) 干(gān)霄 岿(kuī)然 龛(kān)岩 成皋(gāo) 迥(jiǒng)然 学生读课文时,如有句读错误,教师应就词句的意思给以指点,要求把句子读通。 例如:须——取无茎叶时——采 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此山——南有——芙蓉峰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三、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1.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 《采草药》:“作者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提出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比较科学的见解”。这是全文的内容。课文从“内因”和“外因”,即草药使用的部位不同和草药生长的外在条件不同这两个方面来阐释自己观点,说明采草药为什么不可“拘以定月”。这给分析课文层次提供了依据。 《雁荡山》:“作者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提出了“水流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山峰、峡谷、洞穴的比较科学的见解”。这是全文的内容。文章“由山的发现经过、命名由来写起,再描绘地貌、探究成因、提出见解”。这给分析课文层次提供了依据。 2.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两篇短文都是科技说明文,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用语严谨、平易朴实,文笔生动。 3.明确学习本课的目的任务 依据提示内容,可知学习本课应当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贡献;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详略处理;理解词句的运用,体会虚词的作用。 布置作业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讲解、翻译课文,疏通语句。 2.按“预习提示”的要求,思考:《采草药》一文的层次怎样划分?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怎样处理详写和略写? 3.按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思考:《采草药》一文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采草药》 研习的重点是: 1.检查学生的试讲、翻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古汉语知识。 2.分析文章的层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分析详略的处理。 3.分析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步骤 一、试讲翻译课文,疏通文句 疏通文句是阅读分析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这一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 教师无需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可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试讲,教师针对疑难、有误的词句给以指导,或对重要词句加以强调。 指导重点: 1.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 多用二月、八月:在。 但二月草已芽:仅、只;发芽。 八月苗未枯:植株。 未为良时:算是;好。 皆归其根:归到一处。 实而沉:充实、饱满。 用实者成实时采:果实。 虚而浮:空虚、不饱满;轻浮,不沉。 苗成而未有花:植株(同“苗未枯”的“苗”)。 有苗时采:小苗,植物初长出的嫩茎叶。 根色黯恶:黯,黑色;恶,不好看。 盖常理也:普遍的道理,即规律。常,永久的,固定的。 凌冬不雕:草木衰落。 望秋先陨:临近秋季。 此地气之不同也:地区所候。 一亩之稼:同一块田地。不是数量词。 后种者晚实:结果实。 人力之不同也:人的劳力,指人的裁培。 2.句式 判断句例:此其效也。 译为:这就是采药时间是否恰当的验证。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译为:这就是地势高低不同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皆不可限以时月 译为:都不可用固定的时间月份加以限制。 二、分析文章的内容层次 研习的重点是: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步,分析全文的大层次 教师提问:《采草药》一文的层次应该怎样分析? 学生讨论前或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还可以给以提示:要弄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分析层次。这篇文章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告诉我们什么时间采草药最合适。作者先否定了古人的错误作法,再说明正确的作法。 讨论后,教师小结,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第一句说“古法采草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观点十分鲜明,否定了古法。为什么“此殊未当”呢?第二句说明理由是“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第二层,从“大率用根者”到“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阐释自己的观点,说明采草药什么时间最恰当。 第二步,分析后面一部分的小层次。 教师提问:全文第二层是从正面说明什么时间采草药最恰当,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几小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可做提示:什么时间采草药最恰当呢?作者的观点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文中有两句表明作者这个观点的、结论性的话。找出这两句话就有了分析层次的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明确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大率用根者”到“皆不可限以时月”。“皆不可限以时月”是结论,表明观点,意思是说都不能用固定时间、月份加以限制。为什么呢?因为使用药材的部位不同。作者说明了“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这五种情形,指出采用的部位不同,采集的时间就应当不同,怎能固定在同一个时间或月份呢? 第二层,从“缘土气有早晚”到“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是结论,表明观点,意思是说怎能都用固定的时间、月份来加以限制呢?这一层是从草药生长的自然条件、人力作用有所不同这个角度说明的,指出,条件不同了,采药的时间就应当有所不同,怎能固定在同一个时间或月份呢? 三、分析说明的顺序 研习这个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回顾在一、二两册教材中学过的说明文(主要是现代语体文,如《景泰蓝的制作》,也有少量的文言文,如《芙蕖》),知道说明文常用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教师提问: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本文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这是阐释事理这类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物常用的空间顺序和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采草药》的作者是从否定古代错误的作法入手,进而说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先从使用草药的部位不同说明“不可限以时月”的道理,这是从草药的内在因素方面说的;再从草药生长的客观条件不同说明“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虽然不是议论文,但是却有极严密的逻辑性,说服力很强,文章的层次条理也很清楚。 四、分析说明方法 教师提问: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分类法:比如从“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不同情况和从“地势高下之不同”、“物性之不同”、“地气之不同”、“人力之不同”等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说明,得出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结论。使用分类说明法,便于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文章条理更分明。 举例法:比如,以芦菔、地黄为例,说明有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以紫草为例,说明无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使用举例说明法,能把事物说得更具体,便于读者了解。 比较法:比如,在说明用根作药时,作者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用“无苗”和“有苗”相比较,“须取无茎叶时采”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了。使用比较说明法,能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五、分析文章的详略 教师提问:文章在材料的详略安排方面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前一层否定古代错误的作法写得简略,后一层说明正确的作法写得详细。因为作者在本文中要表明的观点是采草药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只有从正面说明,才便于回答为什么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的问题。另外,文章的重点是要介绍正确的作法,正确的作法说清楚了,错误的作法自然就被否定了。 正面说明部分,“用根者”写得详细,使用其他部位的写得简略。因为用根作药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根在地下,不像花、芽、叶、实那样易于了解,只有详写,才能说清楚。另外,“用根者”详写明白了,用其他部位的,道理上大同小异,无需详写,别人也能领会。 六、分析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 教师提问: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否定古人的错误作法,提出并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既是对科学的贡献,也是治学上求实精神的体现。在否定古法时,作者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如文章开头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只是多数,绝非全部,很讲分寸,把握住了火候;“未当”,只是不恰当、不合适,绝非谬误、绝对不能,就恰到好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文章在写到用根作药时,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又说“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情况写得如此具体、真切,如果不实地观察过、对比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不也是严谨求实治学态度的体现吗? 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在治学方面既要破除保守观念,勇于创新,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 布置作业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雁荡山》,疏通文句。 2.分析《雁荡山》的内容层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第三教时 研习新课《雁荡山》 研习的重点: 1.检查试讲、翻译,疏通语句。 2.分析内容层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详略处理。 3.分析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过程: 一、由学生试讲、翻译,教师针对问题给以指导,或强调应掌握的重点词句。 指导重点: 1.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 天下奇秀:用作名词,风景奇特秀丽的山。 为《诺矩罗赞》:写作。 前瞰大海:kàn,俯视。 以贯休诗名之也: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连接上文,表示原因;名称、名字。 岿然挺立:高大独立的样子。 水凿之穴:冲击。 但此土彼石耳:仅,只。 既非挺出地上:既然。 2.句式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判断句。以为雁荡、以为龙湫:省略宾语,以(之)为,把……当作。 为深谷林莽所蔽: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上述重点只是举例,在学生试讲翻译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作必要的 讲解,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 二、分析内容层次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说,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那么,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可作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弄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 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第二层,第二句,讲到近代详符年间,“方有人见之”,但是,“此时尚未有名”,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三层,接下去的五句,作者引用了西域书的记载和唐僧贯休的诗句,这些诗文中虽然提到了雁荡、龙湫,“然未知雁荡、龙湫之所在”。后来有人进山伐木,而且也确实看到了山和水,然而究竟是不是雁荡龙湫,却不得而知,只是“相传以为雁荡”“以为龙湫”。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四层,最后一句,举例印证。谢灵运是酷爱游览的,而且“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却“独不言此山”,更何况一般人呢?可见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再分析第2段。 教师提问:第2段的层次怎样分析? 教师可作提示: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再研究是怎么写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分清层次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上面一段说雁荡山的长期不为人知,自然会引出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第2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一句,从雁荡山的特点写起。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人们就很难发现它。 第二层,接下去的五句,雁荡山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层里,作者“原其理”。经过推究,作者认为,其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作者以大小龙湫等为旁证来说明;又拿陕西、成皋的地形特点相比较,进一步说明“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这就是说,因“大水冲击”而形成一种特殊地形带有普遍性,雁荡山中只是其中一例。这样,作者所原之理就十分令人信服了。 第三层,最后一句,结论,正面回答问题,“既非挺出地上,又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照应了开头一段。 三、分析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怎样分析说明顺序? 教师可作提示:很容易看出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空间顺序,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逻辑顺序。这个问题可以从前面分析的文章结构出发来考虑,弄清段、层的内容,段、层之间的关系,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段发现并提出问题: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呢?第二段分析解释问题:由大水冲击形成了雁荡山的地形特点,隐没在深谷密林之中,所以不易被人发现。最后是结论,正面回答开头一段提出的问题。即由结果(不为人知)——分析原因(特殊地形及其成因)——结论(不为人知,理不足怪)这样的逻辑顺序。 总结时,教师可利用投影或板书出示逻辑结构图表,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分析说明方法 教师提问: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举例:如文章在“原其理”时以“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为例。 引用:如文章在说明雁荡山鲜为人知时,引用了西域书和贯休的诗句。 比较:如文章为说明雁荡山的地形特点具有普遍性,把雁荡山和成皋、陕西的地形特点相比。 使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更具体,事理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字更生动形象。 五、研究文章的详略处理 教师提问:在材料的详略安排方面,作者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前面一段说明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的诸多材料是略写,后面一段说明不为人知的原因是详写。作者这样处理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明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的事实,而在于解释分析为什么长期不为人知。所以前面一段用举例法、引用法说明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时,对所举事例(如“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所引著作(如“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芙蓉峰龙湫”)只是点到为止,并无过多的说明。后面一段说明为什么长期不为人知时,却深入分析,详细解释,先从雁荡山的地形特点写起,再推究其成因,接着是举例、比较,说明这种地形的普遍性,最后再作结论。观点鲜明,阐释透彻。 六、分析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师提问: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实地考察而绝不妄下结论这一点上。雁荡山的地形特点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才有所了解的,文中说“予观雁荡诸峰……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就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原其理”,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读者自然易于接受。 七、总结 研习新课结束后,教师应简要总结研习的几项内容,再明确提出要求: 1.古汉语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课文的翻译。 2.文章的阅读分析:理清层次,分析说明的顺序,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分析详略的处理。 3.了解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贡献。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预习下一篇课文《察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