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26 更新时间:2005/8/2 21:31:5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由几则习作案例引起的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她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老师们开始反思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那么走进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走进去,几分欣喜几分忧愁。 案例一: 台上台下齐交流 老师学生共书写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当写日记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时,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写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日记课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这里老师处理第三个孩子的作文是很成功的。无须多评,在这样动情的时刻,教师搜索适当的歌曲表达心声,就是最好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在这一刻受到感染,受到震撼,比任何多余的话都更有用。 案例二 尚未完全展开的翅膀 《展开想象的翅膀》这节习作课是第二次听了,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象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 教师在现场评点学生习作时表现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对语言准确性上提建议,有的表扬学生的句式用得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却给了最高的评价,那就是问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给我朗诵一下吗?” 第二幅画面:一望无际的沙漠,动物残骸,骷髅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 但是接下来的学习就让我感到学生想象的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因为老师设计的太精细,目标太明确,完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中,而老师自己的设想是一种角度的想象,没有预设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想象,缺乏多维空间,那就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第二幅图可怕的情境。 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幅图放到一块看时,第一个起来的孩子的发言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后来改革了,这里变成了绿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独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师不允许了,这孩子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老师连忙引导:“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第一幅图放在前面来展开想象。”后面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拓展活动了,全是一片对人类的声讨声。多乖的孩子啊,这么“善解师意”。 最后,老师进行拓展:“如果我把这两幅图调整一下位置可行吗?”第一个孩子不是已经这么想象了吗?可是翅膀尚未展开就被老师的引导给导得合拢了。 案例三 发现春天 感受春天 “春天的发现”是二年级实验教材的口语交际课。一位普通班的老师以这个为题上了一节二年级习作研究课。 这节课中体现出一些好的习作理念值得称道。 一、 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 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 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2、 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虽然课前学生去亲自体验了春天,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多数学生谈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从书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发现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交流氛围有关,没有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另一方面,过早地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起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以为只要用上那些词语,说的像那些句子一样就好了,而不是说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流露。我想,学生在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时,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让他畅所欲言昨天的发现和感受,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再交流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调动。童真,童趣才会显露无遗。 案例四 收获尽在过程中 这节习作课是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很有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学生回顾收集自己以往的习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归类整理,更主要的是从这些习作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捡拾逝去的美好记忆,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是今天的这节课却成了机械刻板的简单劳动。开课老师说了几个书名〈郑渊洁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朝花夕拾〉,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从而理解文集,文选,激发学生自己编书的兴趣。然后读书上的要求,归纳出三个步骤:分类;写编者的话和目录;起名,做封面,配插图。再让学生按以上几个步骤操作,其间,老师逐步分别引导了怎么分类和写编者的话,分类就是书上提示的几点,写编者的话简单让学生说了说可以写什么诸如文章的特点、亮点、编书中的一些体会心得之类。最后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选,老师对介绍的同学做了简单评价,介绍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如编者的话照搬外面作文选上的话)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 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作文,少的3、5篇,多的十来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分类,写编者的话。静悄悄的课堂,思维也是静悄悄的,你看编者的话简直如出一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适合……学生阅读……或者套用外面出版的学生习作书上的话。学生没有充分去体验、去参与这个实践活动,没有尝到编书中的苦与乐,欢笑与眼泪,编者的话怎能成为学生的心灵流露呢? 从这里看得出来,老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也是艰辛的,收获尽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真正中有所收获,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编选作文选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他才能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尝到乐趣,除了用学生熟知的作家作品来激趣,老师如果自己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事先编一本自己的论文集或散文集之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展示一些同龄孩子编的作文选,也能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其次孩子在作文水平上的差异很大,对作文水平差的孩子要借这个机会鼓励他,加强个别辅导,树立他作文的信心。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修改或者重写。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有应付的思想。这样的实践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便于学生投入。 课堂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编选的步骤、方法。编者的话是难点,如果学生用心地参与到实践中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把这些表达出来,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我想应该让学生大量去读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也可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让学生看看那些书中的编者的话是如何写的,从阅读中揣摩写编者的话的基本方法。而一些具体的编选工作应该放到课外进行,编写完以后的反馈交流尤为重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那种艰辛付出后的成功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将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活一点,在互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取长补短。学生的作文选还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写序,每篇作文后也可以邀请不同的人写写评语,在互评中提高作文的鉴赏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手捧自己的作文选,就不仅尽是一本作文选了,是自己小学生活缩影,父母的关爱,老师地期待,同学的情谊……都捧在手里,融在心中。 从以上几节案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课的春天的气象。我们的习作课开始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指导发现丰富习作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鼓励自由习作,写真话,表真情。这是几分喜的地方。 几分忧一是在对于习作的指导,又容易走入另一误区,几乎无为而治,疏于指导,而且普遍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作前是不适合作细致的指导,容易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但是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削弱,要更重个性化和生成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另外教师的下水文是最切实际的指导。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自由表达,驰骋想象还不够。 杨再隋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道:“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与人的心灵情感有最真实最朴素的联系。作文不需要任何虚假的做作,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看来,要让我们的习作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我们还有一段艰巨的路要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