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开发资源 发展主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1:19:1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开发资源  发展主体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儿童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然而,在传统教学的压抑下,学生巨大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了学生缺乏创造潜能的假象。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充分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发展主体,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
    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起于 思,思源于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学生内部的“生疑——释疑——再生疑”过程,是心理上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过程。当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得到尊重,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就会逐渐从亦步亦趋的必然王国进入到掌握了学习规律,驰骋于学习天地的自由王国。
    在深入的探索中,我努力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做到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精简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或内化中掌握学习规律。
    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1、审题引疑,激趣。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如《小站》的课题引疑:同学们见过火车站吗?一个北方偏僻山区的普通小站,旅客稀少,却引起了作者的驻足观赏的兴趣,由衷的赞美之情,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2、个人预习,存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独立预习:⑴自学生字词,想办法突破识字难点。⑵结合“导读”、“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课文内容,确定该课的学习重点。⑶想想课文哪些地方读明白了,哪些还不明白,向同学、老师质疑。
    3、合作学习,集疑。由教师引导、调控,组长组织,学生们交流预习情况,努力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已解决的问题、共同确定学习重点及理解办法,对仍未解决的问题(难点、疑点),拿到班上交流。教师深入各个小组,了解学生交流情况,适时点拨,随时调控。
    这一环节,为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场景,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思考、讨论中,一个鲜明的学习蓝图在学生大脑中呈现了出来。如《小站》,学生通过个人预习,小组切磋,确定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站“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质疑: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站?⑵作者是怎样突出小站的“小”的?为什么要突出小站的“小”?⑶课文除了按方位顺序介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外,还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欣赏?学生的质疑已经触及了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二、集体讨论,以学定教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集体讨论势在必行。
    1、以疑导思。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及已解决的问题,并开动脑筋,出谋划策解决疑难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师答疑。教师在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迅速分析、判断,以学定教。在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内创造,生成新的智慧,新的视野。由于新问题不断产生,学生自然地处于“愤悱状态”。此时,教师的点拨、提示、引导,正是学生所盼望的。教师抓住要点,可以讲得很精;学生对教师的释疑也会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如《难忘的一课》,学生从“认真”一词体会到台湾教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年轻的台湾教师写字“吃力”,是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他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在学生自以为解决了问题的情况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得‘吃力’,仅仅是为了说明台湾教师‘重新学习祖国文字’这一点?还有别的用意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学生的思维火花又燃烧起来了,他们意识到课文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台湾教师说自己讲得不好,可作者却说课讲得好极了,这是不是矛盾?台湾教师到底讲得好不好呢?”新的疑问引发了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讨论的高潮。
    2、创新释疑。我鼓励学生开动自己聪明的“发动机”,到课文中“寻宝” 激起独立思维的涟漪,创新释疑。如《跳水》,在老师多媒体演示的配合下,学生反复读文,独立思考,活跃交流,终于体会到船长让孩子跳水得救,是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排除孩子跌到甲板上的不利条件,充分利用当时有利的条件:海面风平浪静,船上有二十多个勇敢的水手,自己是孩子的父亲等。船长的机智,给学生极大的启发:遇到突发事故,必须迅速判断事物转化的条件,断然改变事物的外部联系,促使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3、循疑深化。明代学者张洪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生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只要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这说明,质疑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对疑难的发掘,同样不可能一次完成。当学生不断发掘疑难、解决疑难时,就能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通过质疑,了解了树的静态和鸟的动态,这是浅层次的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景物的描写,悟出作者“惊叹→赞美→遗憾→留恋”的感情变化过程,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一步。我更进一步启发学生质疑写树与写鸟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议论,认识到:⑴树衬托鸟,为鸟提供生存、栖息、活动的场所;⑵鸟衬托树,使树增辉生色。
无疑,学生是聪明而充满创造力的。在教师的诱导下,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循疑深化过程,充分培养了学习能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充分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宝库,会给我们的现代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三、以读引读,质疑拓展 
    人大脑系统是独立而又开放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立性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潜能,“以读引读”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它既是阅读教学必要的延伸环节,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学完这一篇课文,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哪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课文使你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地把书本与生活、爱好以及情感联系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思考展现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读一读,编一编,议一议,跟同学、老师、家长交流。结合课文制作小型手抄报,展现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才智。如学习了《小站》,精心设计一个小庭院或小公园,并作简单的设计说明;学完《难忘的一课》,学生提出了这些疑问: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台湾为什么不能回归祖国的怀抱?带着问题积极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新闻,寻求答案,写出自己的心得。这样,课本的知识被深化、扩展了,课堂也扩展了,学生的能力也在自由的状态下发展了。
    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因此,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敢于全面依靠学生,找准切入口,引势利导,真正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工夫”,让学习主体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获市小语会第九届年会论文一等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