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举一反三”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1:13:1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 彭荣辉
所谓“举一反三”,亘古有之。问其义,不论借助何种工具书,查询结果大致莫过于此: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然而,让人感觉颇为遗憾的是,这一本身隶属于语言学的四字成语,不知曾几何时,竟总是成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口头专利,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却总极少谈起,甚至于销声匿迹。追其缘由,同行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不置可否。 难道“举一反三”真的与语文教学无缘?否,绝对的否。笔者从教年月虽不长,却斗胆大言不惭,而且理直气壮。现就从教学实例中选一例以作证明。 新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的《基础训练五》的“字词句”部分有一题如下:读一读,注意省略号的用法。 1、 夏天秋初,菜园里瓜果累累,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矮胖的冬瓜…… 2、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 3、张指导员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按常规,教师在教学中都如此设计教学程序:首先,指名读句子,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然后,提出问题:知道什么样的符号是省略号吗?(板书:……);再者,让学生明确这三个句子中的省略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先讨论,后由教师引导总结:第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即菜园里还有其他的蔬菜;第二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话被中断;第三句中的省略号则表示说话声音的断断续续。) 到此,按常理可谓大功告成。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未就此止步。本着把教学搞活,训练学生技能的原则,我又补充设计了以下两步: 一、请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二、试用省略号造句(要求每句至少能体现省略号用法的三种功能之一)。 试比较这两种教学设计,不用说后者要更胜一筹。比较起来,后者在让学生动手动口的同时,不仅仅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已把学生初步建立起来的模糊概念在上升为理论之后,又进一步运用于实践,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强化了对省略号的认识,并且形成为一种技能。 显而易见,笔者的教学目标达成率极高(由日后的日记和作文练习反馈得知)。问其原因,倒不是教师玩了什么花样,只是得益于四个字——“举一反三”。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又何止此一种“举一反三”之实例呢?远一点的,比如词义有扩大,有缩小,有比喻义,有引申义,这难道不是在运用“举一反三”之法?又比如查字典,汉字多变,往往一个字可拥有多种部首。究竟取哪一种呢?于是有文规定:左右都有可作部首,应以左边为部首;上下都可作部首,应以上边为部首……这样的约定俗成,难道不是在变相的把“举一反三”加以推广?再说近一点的吧。为了追求和数学教学的同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语文教材的编者们在新编的教材编制上合理有序地安排了《读写例话》,如:“练习给课文分段”,“留心周围的事物”,“归纳段落大意”等等。就拿“从内容中体会中心思想”来说吧,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见课后“思考练习3”)于是乎,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便可自己去尝试归纳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白杨〉〉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并借以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够像小白杨一样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如此这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竟如此简单:首先,归纳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总结主人翁的精神品质(含借物喻人的文章);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形成一个大致的模式:“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反映了……表达了……”试想,如此归纳和演绎,不是举一反三,又是什么? 可见,“举一反三”的实例在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朋友们,想来不是不知,只是未曾留心而已。诚然,笔者作此文的目的,显然不是意在批斗某些人,只是希望有二:一、给“举一反三”平反;二、实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举一反三”留有一席之地。说句心里话,“举一反三”,原产于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完全有义务让其回归故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