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塘荷韵》 | ||||||||||||||||||
作者:luweizhe…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30 23:56:2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案例陈述] 2003年12月25日,本校某青年教师(教龄未满3年)开了一堂汇报课,授课内容是高二语文读本第三册第27课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在早自习阅读了一些资料:如介绍季羡林的《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一文,还有介绍生命力顽强的三篇短文——《临风之草》《迎霜之菊》《竭泽之鱼》。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者的教学简案。 《清塘荷韵》教学简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与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联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种子。(授课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2、品味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 3、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四、教学策略 阅读——讨论——体悟 从以上四项内容来看,教者对教材是熟悉的,理解是透彻的、全面的,教者本身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我们再看其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由写松、竹、梅、荷花的诗句入手引出创新的话题,转入到写荷花的有关文章,说明写文章应“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举例周敦颐的《爱莲说》(写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物境美,表达自己的心境),转入正题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写莲荷的生命力)。 环节二:初步感知文本(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自读课文) l 季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让学生概括) l 本文写作有何特点?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环节三:分析文章特色 A 情景交融
B 动静结合: 让学生谈谈动静结合的特色表现在哪里?体现了什么?(找文中的语句) 教师归纳补充: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先前的蛰伏积蓄了惊人的力量,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环节四:小结 教师总结补充——看完这篇文章,我为莲荷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此我想到了临风之草、迎霜之菊、含雪之梅,想到了悬崖上的孤松,想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想到了挣扎于历史苦难长河中的人们。布置作业——阅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记》。 从教者的教学过程来看,应该说比较规范,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到位。但作为一堂散文阅读课,其教学视点的处理有失偏颇。 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用文学的眼光解读。体验式教学认为:体验是内在的,是个人在思维、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教学中,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从体验入手,本文的教学视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关注作者的内心情感。 《清塘荷韵》一文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笔者认为季老的《清塘荷韵》首先重在朗读,而不是去分析作者写此文的背景、目的。散文第一是读感情,读出感觉来,第二才是读意思。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陈阿三老师教过三次,每一次都采用朗读,每一次师生都是泪流满面。当读到“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教室里寂静一片;当读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堆里有了默默的点头;当读完六个“譬如”,学生已完完全全跟着作者了;当读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师生的感情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当读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几乎耗尽了所有人的力气,再也“抬不起”头来。课后学生写道:感激作者教会我对母爱的表达,感谢老师带给我对母爱的体验。(详见《语文学习》2003第11期《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 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内心感情,是散文类作品教学的有效途径。该青年教师在《清塘荷韵》教学环节二中也提到初步感知,只是未能深入体验。 2、追踪作品情绪起伏的状态,而不是去条分缕析。 《清塘荷韵》教学环节三涉及到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该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张表格只是对文本信息进行了筛选,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做的是提纲挈领的工作,缺乏体验。英语中有句话“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 I understand .”说明作品情绪的起伏状态需要我们通过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去体验,由少到多,由此及彼,由简单到丰富。 对季老的《清塘荷韵》来说,教者可以从以下语句去点拨学生体验作品中情绪的起伏。 “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块心病。”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 …… 你看,从莲子入水那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期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教者把握住了这些,也就达到了体验教学的目的。 3、追问阅读后产生的兴奋点——读出很多意思。 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总会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就是阅读后产生的兴奋点。虽然“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但只要教者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总能展现许多亮点。 比如学生会惊讶于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染红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此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季羡林的《牛棚杂记》,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莲子的生命历程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又如,“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学生会惊诧于季老惊人的观察力,懂得文章来源于仔细地观察。 再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正是在积蓄力量,学生也就理解了文章中“经过了寂寞的冬天”,这“寂寞”二字的内涵。“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这些亮点正是学生经过自己体验之后得到的,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才是我们教师所期望的。让我们记住两个人的话: 教学不能象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准备好的知识。(克拉夫基) 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杜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