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87 更新时间:2005/7/30 1:21:4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 根据表5,得到 根据表6,得到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