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数函数教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30 1:07:0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8对数函数 (板书) 一. 对数函数的概念 1. 定义: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2) 画出直线 (3)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3) 截距:令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5) 单调性:与 当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3)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板书设计 2.8对数函数 一. 概念 1. 定义 2.认识 二.图像与性质 1.作图方法 2.草图 图1 图2 3.性质 (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 三.应用 1.相关函数的研究 例1 例2 练习
探究活动 (1) 已知 ① 求 ② 试比较 (2) 设常数 答案: (1) ① ②当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