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3:34:0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其落脚点大都在教材的理解深化方面。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伸出的知识和观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式的教学早已过时,脱离教材搞“题海战术”也难以奏效,出路在于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四、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 ——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输出初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到极大摧残,迅速走向萧条、衰落。因此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的民族工业就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思想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时,就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问题,我们不能回避错误,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途径很多。但体现在每一节课上的确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超于教材几倍的水平。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另一方面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一定会使历史教学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