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落实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作者:柳东红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3:18:5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
——落实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近些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至今仍然是学校教育中薄弱的环节之一。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由于挤压体育课时间,不少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致使学生的体质下降。因此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改革步伐已是当务之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量的要求。
    我们XXX中心小学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子课题)的实验学校。这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借本次实验的“东风”,推动我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改进,在继承传统体育模式的基础上,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探索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由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模式的确定
根据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总课题的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课程整体改革为核心,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我校的体育模式为“3111”模式。
即:每周3节体育课(40分钟×3=120分钟);
每天1次35分钟的大课间。包括:每次不少于四套操和十分钟的体育活动(35分钟×5=175分钟)
每周一节体育活动课(40分钟)
每天一次30分钟的晚锻炼。(30分钟×5=150分钟)
这种模式的实验,保证了学生每天不少于8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为实验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实验对象
我们确定了中心校的四年级(注:两个教学班,共60人)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学班,把我中心的xx小学(注:完小)四年级(60人)作为对照班。观察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50米跑、立位体前屈,共计六项。
(二)实验研究方法:
1、       实验法:创设“3111”体育模式进行实验。
2、       测量法:为了数据的真实、准确、有效,为此我们提前   对体育教师、班主任进行测量方法的培训工作,做到测量的方法、标准和要求三统一。
3、       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数据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准确输入计算机,并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进行统计处理,得到了科学的统计结果,为成功完成本次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对比分析法:运用统计法得出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首先,由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对比组内实验前后的各项数据变化,然后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从理论上分析本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实验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和培养优良品质和作风的主要渠道,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成形式。我们以体育教学大纲为主,结合我校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由于本校是昌平区唯一一所小学乒乓球传统校,为提高普及率,我们把学生每周的三节体育课拿出一节做为乒乓球课,其它两节以大纲为主进行安排教学,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二)体育活动课:
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学生能力的活动为主,在安排上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注意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每次课安排三个项目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他们喜爱的项目自己分组进行练习。提前培训小干部让他们在活动中起到教师助手的作用,控制练习的基本量和强度,体育教师进行技战术指导。体育教师把指导重点放在危险性或难度大的项目上。
(三)大课间活动
我校是北京市百所课间操优秀校,课间操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的课间操内容是比较丰富的,现在我们有六套操:第九套儿童广播体操(一)(二)、队列操、瓶操、121健力操和儿童迪斯科“天使”。每周的课间操我们选其中的四套来做,约20分钟。课间操后我们还有1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主要以打乒乓球为主,一二年级为托球和对墙托球,三——六年级为上球台打球,我校共有十七张球台,每班都有自己固定的球台。
(四)晚锻炼:
学生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校要求学生到操场进行30分钟的晚锻炼,主要以体育达标项目和我校的特色项目乒乓球为主,各个场地学校安排固定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体育教师到操场进行管理。   
    五、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见表一)
   表一、实验组  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身高
体重
肺活量
握力
50米跑
立位体前屈
实验前
137
34
1826
130
9秒4
+1.7
实验后
142
36
1965
173
9秒
+6。3
差值
5
2
139
43
0.4秒
+4.6
1、实验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生理形态、机能的良性发展。
实验模式的实施,首先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其次,改变了授课形式和活动内容。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锻炼积极性明显提高。这对于正值发育期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十分必要的,锻炼的效果也非常明显。第一,生理形态方面发生了变化,身高平均增长了5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了2公斤。体重增长幅度小的原因是肥胖学生经过体育锻炼,体重下降明显。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15%的学生超出标准体重20%,通过增加运动时间,消耗体内热量,身体总体脂肪数量减少。这又对肥胖者具有减肥的效果所以说体重平均值增长幅度小。第二,生理机能增强,肺活量大幅度提高平均增长139毫升,97%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实验模式的实施,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体育模式的实施,弥补了体育课的不足。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既有上肢活动也有下肢的锻炼,又有灵敏协调等项目的安排,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预期的运动量和强度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实验前后测试的几项数据看,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50米跑平均提高0.4秒,立位体前屈提高了4.6厘米,握力提高的较大,达到了43,这主要得意于我们采用了121健力操,学生不仅在课间操使用,在体育课中也经常用它来做为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力量方面得到了加强。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差距分析。(见表二至表五)  
 
表二 对照组  实验前后指标测试结果。
 
身高
体重
握力
50
立位体前屈
实验前
137
32
1804
159
9秒39
7
实验后
140
34
1859
166
9秒09
8
差值
17
2
55
7
0.3秒
1
表三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各项指标对比表
 
身高
体重
握力
50
立位体前屈
实验前
1.37
34
1826
130
9秒4
+1.7
实验后
1.37
32
1804
159
9秒39
+7
差值
0
2
22
29
0.01秒
5.3
 
表四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各项指标对比表
 
身高
体重
握力
50
立位体前屈
实验前
142
36
1965
173
9秒
+6.3
实验后
140
34
1859
166
9秒09
+8
差值
2
2
106
7
0.09秒
+1.7
 
表五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数据差值对比表
 
身高
体重
握力
50
立位体前屈
实验前
5
2
+139
43
   0.4秒
+4.6
实验后
3
2
+55
7
0.3秒
+1
差值
+2
0
+84
+36
+0.1秒
+3.6
 
 
 表二是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是表三、四、五的依据。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各项指标,它们之中除了立位体前屈有较大的差距外,其它四项生理指标和身体素质没有太大的差别,这说明学生的生理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没有明显差别,学生基本情况相同。而在立位体前屈方面这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经过分析主要是由于实验校的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外地借读学生较多,这些借读生大多在柔韧性方面较差,而对照校为村小,学生来源较单一,所以会出现在立位体前屈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值。表四是实验模式实施一年后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显著差异。从生理形态上,实验组的身高超过对照组2厘米,体重方面相同,增长相同。生理机能主要从肺活量上反映出来,实验组经过体育锻炼比对照组平均值大幅度提高,提高了109毫升。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实验组平均值超过了对照组。从表五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差值对比情况。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他们的身高、肺活量、握力和50米跑增长值超过对照组分别为2厘米、84毫升、36、和0。1秒。以上各项指标说明,实验组采用新的模式确保了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采用了新的授课形式,内容丰富体育活动课,长年坚持晨炼制度以及新的大课间操形式,是实验组的大多指标优于对照组的重要因素。
    (三)实验模式的实施带动了其它方面的提高。
通过实验,同学们乐于上体育课了,体育锻炼积极性明显提高,见表六。由于每天的体育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实验组的体育课成绩及格率为 97.9%,而对照组为94.7%。这也说明本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表六    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卷调查(%)
你喜欢学校现在的体育活动安排么?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实验前
61
25
14
实验后
94
4
2
 
    2、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实验组各班学生的上课精神状态好于对照班,学习气氛浓厚。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抑制力增强。根据我校教务处统计,实验组各班各科成绩全部优于对照班各班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放松,大脑紧张得到缓解,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3、由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学生发病率降低。
    从近一年的学生病假记录情况来看,实验组各班平均病假5人次,对照组各班平均9人次。据冬季长跑考勤统计,在3个月的冬季锻炼时间内发生感冒的人数,实验组各班平均4人次,而对照组各班平均高达11人次。这说明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发病率降低。
    六、结论:
    1、实施“3111一体育模式”使学生身体、生理形态改善明显,机能指标提高显著,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增加体育活动内容和时间,并不影响学生学习。实验模式的实施,从时间安排上的确减少了文化课学习时间,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但是从学习效果和质量来看,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学习反而对学习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来自于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思想上从要我锻炼转变成了我要锻炼。小学阶段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非常必要,这也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4、进一步深化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实验模式的授课形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师设计规划,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教学新格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快乐地锻炼与学习,同时在教学中加入自己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这个思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走下去。

 

国家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
——落实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编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