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程的体现 |
作者:张华蓉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3:15:5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程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南苑小学 张华蓉 【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关键词】 开放教学、创新能力、学习方式、创设环境、积极评价。 胡东芳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样。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庄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步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这种“封闭型”的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只懂得学习而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学生是不可能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追求学习目标的意志力不高。这种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导致学生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地学习,更多的是在社会、家长、学校尤其是升学压力下去学习。由于这不是一种自觉的行动,缺乏足够的毅力,因此坚持性差,致使学习效率低,而这恰恰又与学习方法不佳相互影响,产生了负作用,构成了影响学习能力的不利因素。那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只有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这点,新课程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被确定,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经于2002年秋季实验进步扩大,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正基于这点,新课程较以前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教的技术,尽可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就是创新。创新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 一、 应该进行开放教学 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矿丛的教学情景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首先,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的,即要提倡开放教学。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并不是说必须要首创前所未有的新方法、新见解,而应包括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知识传播及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开放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开放教学思想。 实施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相融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单一讲解较多,而学生的实践操作游戏活动较少;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强制学生学习的较多,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由此而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机械、能力不强、负担过重”的局面,为此,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把主体转向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教师只有真正地开放教学思想,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有方法的学,有创造性地学,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习的智慧才能得以不断地提高。 (二)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学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课程中无时不在体现它的综合性。原有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只会解答书上的试题,一旦脱离了课本,就不知所以然。而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内容。它包括教科书基础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和时代内容。这使得学生不但学会看、说、算,而且能看懂、说清、算对,会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熟悉的情景中发现组织数学语言,计算出结果。整个过程既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又能提高组织材料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材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生活实际。美国的数学教材就经常根据时代的变迁更改教材,而我国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脱离较严重。如:认识人民币,现在基本没用到分,但教材还要学生认识分币,脱离现实生活。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思维的水平不同,组织概括的能力不同,审美意识不同等等,所以新课程是根本上改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开放的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能够使教学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增加教学的自由度、选择性和灵活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而“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冲破课文、教参的束缚,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全方位立体地实行开放。 首先,课堂应向课前开放。有的老师认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味地强调探究性学习,怕学生模仿,怕学生知道了答案,没有探究兴趣,,便故意不让学生看书,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看书了。使本来“身局要职”的教材,只能“退局二线”了。也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意撇开书本,只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使得很多学生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我们提倡课堂应向课前开放,创新性教学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 其次,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1)解题策略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作为教师,只有他们自己发现并认可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列如:在上《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时,当学生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9+5等于多少后,分组汇报是学生说出好几种方法,有“凑十法”、“数数法”、“9+5=10+5-1”等等方法。 (2)题目条件与问题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让学生由已知的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最近在镇小分部听的一节公开课<<24时记时法>>中最后的一道题非常具有发散性、思维性和综合性。老师打乱了时间和活动,请学生合理的把他们对应好。学生从生活实际去思考、去解决:提出把游儿童公园放在吃早饭之后不合理,理由是饭后不适宜剧烈运动;建议把逛天一广场放到晚上,原因是晚上的天一广场最绚丽多彩,有水幕电影、喷泉、灯光等等。 (3)题目答案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三年级的<<连除应用题>>的教学,同样的题目,学生有的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解题;有的从问题入手进行综合分析、解题。 最后,课堂应向课后开放。创造性教学提倡把问题带向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学内容具有突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只有在生活情景中,才能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二年级的学生可统计自己一周的体育活动时间,与其他同学比较,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记录一次活动的情况,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展合作学习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1)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我曾见到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许多老师的一个问题抛下去以后,学生没有多少反映,举手的寥寥无几,教师有些不满,于是就想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认为只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了,答案也就出来了,但是教师这一愿望往往落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合作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2)学习小组共同答题。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目的。 2、开展辩论式学习 “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我们要依据小学数学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三年级的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秤只能称40公斤以上的重量,现在有三个学生重量都只在22—39公斤之间,如何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重量称出来呢?像这样的疑问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应用题时,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围绕“出去游玩划船,大船和小船的价格不同,怎样租船最合理?”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解决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深化了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3、师生换位 (1)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三、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 (一)、注重形成轻松、愉快、和积极和谐的教育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时,他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才能开阔,想象力更丰富。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时,就会引发能够的求知欲,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形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而这种氛围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发情感共鸣。在这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地主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环境。 (二)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课堂上应体现出师生双向的活动,决不是教师一人独唱,将自己的思想硬灌给学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单向的灌输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因此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乐于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造一种自由、宽容、理解、和谐的民主气氛,让学生敢说,要容忍学生说错或提相反的意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公地位、民主权利及人格得到尊重。用师生这种特殊的亲近关系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以形成一个轻松、愉快、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插上翅膀,在创新王国里自由飞翔。 四、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 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总之,在新时代的课堂中,应该创设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习得各种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 [J]2005(5) (2)小学数学教师[J]2003(4) (3)小学数学教育。2002(9) (4)(美)Dale Scott Ridley Bill Walther著。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宁波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编:活动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