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教材,新挑战,新方法 |
作者:北江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2:17: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新教材,新挑战,新方法 ---------上数学新课程的一点体会 内容提要: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行阶段,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变“说”为“做”,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我自己这一段时间对数学新课改的实践体会,我认为数学的新课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探讨。一、挖掘身边的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三、利用“延时教育”技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多向性,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四、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延时教育、挖掘、探索、创造、反思 正文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教材,新的挑战,新的方法。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站在了新课改的前面,让我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青少年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而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卡通人物以及和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又正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下面我谈一谈本人对新教材的一点理解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变“说”为“做”,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教好数学呢?由我自己这一段时间对数学新课改的体会,我认为数学的新课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探讨。 一、挖掘身边的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新教材所设立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板块从不同角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回味无穷。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一种共同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往往能诱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和探索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发现一些东西,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给学生以信心和兴趣。 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书桌上有哪些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再观察讲台上有哪些立体图形?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里有哪些立体图形?在观察中了解学校也学习了知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由此可见,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互相促进。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中,首先给出了一列算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结合有理数的加法和生活中的实例给下式子合理的解释: 3*4= -3*4= -3*3= -3*2= -3*1= -3*0= 学生对此讨论的非常热烈,而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说的非常不错,有些还出乎我的预料,这说明学生小组讨论的非常成功,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新教材中可以这样讨论的例子很多,总之学生小组讨论的东西,合作应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同时学生的主体得到了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当然教师也要对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教师也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领导者。 三 利用“延时教育”技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多向性,开放性,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注重“延时教育”,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新教材的第86页12题:计算: 99999*11= 99999*12= 99999*13= 99999*14=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直接写出99999*19的结果吗? 同学们经过讨论,结果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令我预想不到,大概有如下几种: (1)直接用算术计算。 (2)用计数器计算。 (3)(100000-1)*(20-1)=1899981 (4)99999*20-99999=1899981 (5)99999*19找出规律:19-1=18放前面,99999-18=99981放后面,则99999*19=1899981并且可以推广,不管多少个9*19都可以。如999999*19=18999981 从这些结论中我可以发现同学们的思维差异,然后进行总结,我首先肯定他们这些方法都好的,然后选择(4),(5),并进一步表扬思维突出的同学。 在数学新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鼓励他们,经常利用“延时教育”技术,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四 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到学生中去了解,哪些是有益于学生的,哪些是对学生不利的。有益的就继续发扬,不利的就极力避免,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反思中更加圆满。如:在《展开与折叠》我让学生折了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后来反思一下,如果把一般的纸换成有各种有趣图片的彩色纸就效果更好了;又如在《从不同方向看》如果改在晚上来上这一个内容,效果会更好。 总之,新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适应这新的挑战,树立新的理念,确定我们的新角色,找准我们的新定位,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创新,在教改的大潮中展现我们新的风采,无愧于我们所负有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七年级《数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新课改理念》 新教材,新挑战,新方法 ---------上数学新课程的一点体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