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1:39:0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音乐教育,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正以她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然而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体美报》2000。2.28这一沉重的调查数据不能不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与汗颜。它警示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音乐教育己势在必然,迫在眉捷。同时它也迫使我们这些工作在音教第一线的老师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而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本就不堪重负的学生来说,把整节课都用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这种完全背离基础音乐教育目的,繁复枯燥,周而复始的技能操练,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说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旧的音乐课堂就要创新,要大胆改革。但我们不仅要“敢创新”还要“会创新”,不是说要创新,就把以前的基础教育全部推翻,创新的音乐课被错误地理解为“玩”一样的课。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传承”何以创新?如果让一个既不认识也唱不准乐谱的学生创作一段短小的旋律,他能做到吗?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创新性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问题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法应该废止。那些并非经常使用的知识信息、不要强塞给学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这些基础知识换个方式来学习,要淡化教育活动中那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 要转变教学形式,首先要解决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问题,变“教书匠”为设计师,总导演、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认为,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学生才是音乐课上的台前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 既然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得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是复杂多变的,即有上进心、自信心,也有自尊心、羞耻心,还有自卑感、疑俱感等,不同阶段这些心理状态暗示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如何让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要营造民主,自由争论的外部学习环境,以促使学习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 所以,我首先从上课场地作了改变。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椅于,我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时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共同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伙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 另外,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错误多,老师就奖励谁”。这样可以打被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呢)上课故意让学生找错,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在基础知识,节奏、视唱、练耳这部分,为了让它们变得更易让学生接受,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设计教学一定要灵活掌握,大胆创新。 在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方面,应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单纯地讲解什么是声音,什么是节奏等。”因为声音应先于符号,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孩子们,而不是让他们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音乐的要素。因为儿童不具备像成年人那样孤立地,毫无联系地理解事物的能力。把那些枯燥的定义,符号融会于音乐之中,让儿童自发的体验音乐,并找到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会打开一个未知的,我们成年人不能想像的通道。 在节奏训练中,不要强迫孩子们接受对他们天性缺乏任何意义的节奏模式,而是启发他们自发的自由的拍打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节奏。可以把节奏编成歌谣,故事,这样枯燥的训练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学生在快乐的,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的训练。 除了节奏、音乐还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音响来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欣赏价值的音响信息,多给他们听的机会。 总之,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把歌唱、律动、舞蹈、创编等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那么音乐数学就不再围绕单纯技能来进行,而是调动一切手段去实现音乐素质的培养,这同时又是一个引导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经验以及进行经验重组的过程。 另外,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以及自身音乐经验的积累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方法则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保证。既然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使自己首先具备这种创新的意识。只要我们教师自己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就不愁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依据大纲和教材,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尽可能地缩小教材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横向的延伸和发展,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1世纪,是一个全薪的世纪,全新的世纪呼唤全薪的音乐教育。我们是新世纪教改潮中的年轻人,也是在教改中一批模着石头过河的人,让我们面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的说“不”,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的新课堂说“是”。 面对新世纪,我们会满怀信心的去期待,去努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