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探究性学习中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1:08: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想想过去的数学课堂,老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跟着老师的感觉走,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稳当当,觉得很踏实。可是,仔细看来,学生的学习盲目、机械,没有了自己的自己的思考。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今,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引下,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力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知识构建过程。可是,在实践中却发现一些矛盾。

  一、探究学习受“时间限制”。

  一节课,40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教师必须给以学生大量的自由探究时间。可是,很多时候,却要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

  例如:二年级学习应用题,其中涉及补问题。“小明总共带了50元钱 ,买书用去15元,买钢笔用去8元,买橡皮1元,买本子4元。(                 )?”具有开放性的应用题,提问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充分讨论,学生提了近20个问题,再加上归类、诉说解题思路,一节课就悄然结束。课中重点的练习、部分作业 ……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是继续完成任务还是到此结束?陷入了矛盾中。

  一学期安排一本教材,一学期必须学完这一部分内容。每节课也就有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整堂课让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期,长时间的独立探索,的确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某种程度来讲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一堂课内容能完成吗?如果不能完成,是尽情发挥还是有所控制?发挥,完不成教学任务;控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使教师陷入了两难,如何两全?

  二、     合作学习“面不广”。

  在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现今的主要学习方式。可是,在合作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却甘愿当了观众。例如:学习同分子、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提出“ 与  ”这种分数(分子、分母均不同),如何才能比较大小呢?小组自由讨论。没有学过通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部分学生却借助线段图、与1相差多少、化成小数等方法,得出“    ”,氛热烈。但是,贯穿整个小组讨论过程,有近  得学生在一旁静听,未发一言。类似这种情况,作为老师非常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同学得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吗?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呢?

  三、     探究性学习只注重形式。

  数学课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探究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学生能依据自学、操作、讨论等完成。如:学习《圆环的面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制作了圆环,知道了:大圆减去一个小的同心圆,得到圆环。于是,又问:你觉得这个图形应该叫什么名字?同心圆、环形……而后才回到“这叫做圆环”。本身,制作圆环,已经深刻地认识了圆环的本质,还有必要让学生再去细细琢磨它的名字吗?名字只是符号而已。

  再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了解到象茶叶罐一样的物体具有“上下一样粗,可以来回滚动,上下两个面都是大小一样的图形”等特点,但它是什么形状?教师只需要告知:圆柱形。学生很容易接受。因而,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有时传授教学未尝不可。

  四、     探究学习不能因人而异,不能面向全体。

  现代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而学生的个性特征完全不同,有的性格活泼,善于表现;有的性格孤僻,喜欢安静。再则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对于不同学生来讲,存在着更大的差异。那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怎样才能因人而异?

  另外,不同学生原有知识背景、认知结构不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强调主体探究,固然是学生发展方向,但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吗?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有的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独立探究,那么只是顾着大部分学生。所以,教师的眼光怎样才能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呢?

  总之,数学课中,全体学生只有人人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使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探索发现者,新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自主、自控的舞台,数学课堂才能呈现出一派生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