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妈妈的爱》教学建议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20:08:3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王秋 一、用有个性的朗读,为学生创设情感的氛围 1.同学们,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妈妈”这个词? 2.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亲切、深情、甜美的感受,学习“妈妈的爱”这首诗,我们不但要用情地读好它,更应把“妈妈的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二、用真实的体验,感悟诗歌的内涵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诗中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2.小组内先交流一下,你们可以说说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读读表达你的感受。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 (1)第一节诗使学生感动的汇报。 ①让学生具体说诗中哪些语句使自己感动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清理由。 ②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节诗。 (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这句,体会这是什么样的夜晚,并通过朗读读出这种体会。“汗水浸透衣衫”这句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妈妈的辛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句诗,结合自己谈谈风吹到身上的感觉,进而读出这种感受。) (2)第二节诗使学生感动的汇报。 ①先汇报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清理由。 ②带着自己对这节诗的感受,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重点指导:“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以“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这句进行采访,如果是你。:里会怎么想?想像一下妈妈当时会怎么想?之后结合学生感受,再来读读诗歌。) (3)第三节诗使学生感动的汇报。 ①先汇报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清理由。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③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读。评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重点抓住“滴落的泪”启发学生自己生病时,妈妈流泪的样子,体会她当时的心情,进而读出伤心的语气。) (4)第四节诗使学生感动的汇报。 ①先汇报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清理由。 ②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内评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重点抓住“甜甜的吻”启发学生体会妈妈平时吻你的感觉?从而读出“甜甜的”、“幸福的”感觉。) 三、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架设情感的大桥 1.教师渲染:母爱常常被我们体验,就像钻石一样恒久闪烁,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地想一想,从我们出生到现在,从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到进入梦乡,我们的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汇报母爱。启发学生母爱有生活方面,也有精神方面。 3.教师渲染小结:听到这里老师也有许多的感动,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让我们回想从前第一句话是妈妈教的,第一步路是妈妈帮扶的,第一个字是妈妈帮认的,第一个故事是妈妈给讲的,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许多次的第一。让我们再回想许多次电闪雷鸣的雨夜,有了她温暖的怀抱,我们不再害怕。生活的道路上有了她辛勤的培育,使我们充满勇气,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四、用适当的情境,营造氛围 1.妈妈又有多少爱是不求回报的,对我们无私奉献,就在你们之中一位同学的妈妈曾给女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听听。 2.播放妈妈内心深处的心灵独白。 握着你柔嫩、湿热的小手,让妈妈好好端详你睡熟中的小脸。多少次,你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我讲故事,听着听着你便睡着了,妈妈就是这样摸着你的小手,把你端详,好久好久看不够。 多少回,妈妈忙着给你洗洗测涮,一切收拾妥当了,才来到你的床边。此时的你搂着洋娃娃已经睡着了,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一定是做着甜美的梦。妈妈被你的甜美所感染;一颗心浸在了蜜糖里。 而今夜,妈妈端详着你酣睡的小脸儿,看到的却是你腮边还没来得及拭去的泪痕。你是带着委屈哭着入睡的,同样攥着你柔滑的小手,望着床头闹表已近午夜的指针,妈妈却无法入眠。 就在今夜,妈妈暴怒般地训斥了你,狠狠地惩罚了你!这一切起因于你临睡前才想起还有一项“智慧树”的练习没有完成、顿时妈妈气恼了,不顾一切,披头盖脸地斥责你,罚你把练习写上一遍又一遍。 你抽泣着,写着,直到写完。妈妈也没有搭理你,你蜷缩在小床上,独自躺着,挂着泪睡着了。 我可爱的女儿,此时妈妈望着你熟睡的面庞,不禁落泪了。你在妈妈的眼中是那么优秀,妈妈怎能容许你的错,你在抽泣时一定是委屈极了,我的女儿,不是妈妈对你太苛刻,实在是妈妈不想看到你的错! 明儿一早、妈妈还会用吻印在你的额头,叫你起床,告诉你妈妈爱你! 五、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恰当运用语言 1.听完这段录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是祝福的、感谢的,也可以是报答的话。) 2.学生有感而发,可以即兴写一首《妈妈的爱》小诗。 3.总结: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妈妈和我们之间的情意!妈妈的爱还有很多很多,随着你生命的成长和人生的体验,我相信你对母爱的体会会更深刻,愿这份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永远印在你的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