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方形的周长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6 22:59:5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100~101页例3至例5,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2.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实际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感悟美源自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时步,显示对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求正方形周长的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简便方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活动投影片、钉子板、尺子。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520+70 430×2 1600÷8 430-60 880÷4 3100×3 380+40 500×6 4200÷7 800-50 400÷5 2000×4 2.复习 第一题:(1)6×4表示什么?(A.表示6的4倍是多少;B.表示4个6相加,用另一种算式表示是6+6+6+6。) (2)乘法和加法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 第二题: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例4,建立周长的概念 投影出示例3、例4这两幅图。
问题:围成像图中这样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别要用多少厘米长的线,该怎么求? 要求:请同学们在各自的钉子板上用线围成图中那样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用尺子量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然后算一算围成这两个图形分别用多长的线。 提示:以厘米为单位,如果每条边的长不是整厘米数,看和哪个整厘米数接近,就算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之后,要求学生按操作的过程组织语言,用“先、再、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深入学困生中,帮助他们准确测量。 (2)学生汇报对两个图形的测量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三条边一共长12厘米,围成这个三角形用12厘米长的线。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是2厘米,四条边一共长8厘米,围成这个正方形一共用8厘米长的线。 (3)说明: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正方形的周长 2.学习例5。 教师演示,口述题目要求。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此图:
(2)让学生自己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将两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种: 第二种: 2+2+2+2=8(厘米) 2×4=8(厘米) 教师通过学生口述第二种算法时,板书:边长×4 (3)重点讲解“边长×4”的道理。 教师利用投影把计算公式与几何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作法是投影出示正方形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各边长,然后把四个边长在一条线上拉直合并起来,就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启发学生明白其理:依据正方形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用边长×4? 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边长相等,有四个同样大小的边长,所以,用公式表示,就是“边长×4”。 (4)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数字小时用加法算还容易些,数字大了,用加法计算就非常麻烦,所以,用“边长×4”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用这种简便算法,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投影出示:
(6)投影出示: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最简便?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量一量同桌同学为你准备的七巧板块,算出其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板块的周长。以整厘米为准。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间拼成的大小不一)交给同桌,讨论:怎样测量,就可以算出这个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为什么。 3.学校操场前面要建一个正方形的升旗台,边长是20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桌面,边长是8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厘米,边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