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丁丁和玲玲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21:26:2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丁丁和玲玲》是一篇极富生活气息的课文,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接近,丢了东西时的着急和找着后的高兴都是极其平常的情感体验。即使是这样普通的情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对丁丁和玲玲丢东西时的着急心情所产生的共鸣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课堂阅读教学需要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孩子置身于找铅笔、找橡皮的课文情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得以实现。课堂中允许有不止一个的丁丁和玲玲存在,丁丁和玲玲就是课堂里在座的每一个学生,而这些孩子忽而又成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过不久又变成了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中表达自己从文字信息中感受到的情感,以自己独特的朗读、提问或回答传达给学习伙伴。
[预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听读、忆读和说话准确、流利地朗读及背诵课文,正确地认读“丁丁、找、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这四个词语,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地书写“支”、“丁”、“找”、“皮”四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在课文学习的情景中与课文对话,通过感受人物的不同情感来琢磨语言,以自己的体验来表达文字的感情色彩。 3. 态度与情感:随文入境,置身其中,体验着急与高兴的不同情感,感受置身于课文情境的学习情趣。 [预设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路经 1、 做 “找东西”的游戏 出示“铅笔”及图 出示“橡皮”及图 2、 出示“橡皮”及图 2、读“铅笔”—说话“一 铅笔”—写“支”。 3、读“橡皮”—忆背儿歌《橡皮》—说话“一 橡皮”。 教师引导
电脑演示 利用展示型的课件呈现要学习的图文,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效果,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量词“支”和“块”的用法。 1、认识“丁丁”和“玲玲” (1)认识“丁丁” (2)认识“玲玲” 2、师背第一、二句。 3、丁丁和玲玲在干什么呀?看着大屏幕,你来说说。 4、教师范读第三、四句。 5、师生分角色读前四行 6、创设铅笔、橡皮和孩子们的对话的情境。 7、组织看书,朗读全文。 8、出示课文插图及四个认读词。
2、 读“玲玲”。 3、 自由说—指名—男孩子做丁丁,女孩子做玲玲。 4、 表演读第三、四句。 5、 伙伴合作读课文前四行。 6、看书读前四行,圈出现了五次的“找”字—学习写“找”字。 7、根据自己的兴趣提问,模拟铅笔和橡皮回答。 (1)认识“墙角” 8、读最后一句。 9、着书自己读读课文或看大屏幕自己背背课文。 教师范读
学生互相影响
电脑演示
通过朗读中自然伴随的各种动作、表情来展示自己对课文感性的把握,体会丁丁和玲玲找到失物后高兴、惊讶、兴奋的心情。 寻找课文天生具有的内在情趣,满足低年级儿童学习的趣味性要求,鼓励学生自觉有目的地阅读、记忆。 鼓励孩子对铅笔、橡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根据问题进行对答。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1、继续出示课文插图及四个认读词。 2、 反复认读。 3、 给词语找家。 学生互相影响 1、出示 “丁、找、皮、支”及拼音。 2、学写“皮”字 3、写的快的将其它几个字写得更漂亮些。
教师指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