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能正确、j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4、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2、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听有关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是啊,这些英雄在战场上与敌人勇敢地战斗,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大家感动不已。可是,同学们,你知道吗?解放前夕,还有许多革命志士在敌人白色恐怖区内,甚至在敌人又阴暗又潮湿的牢房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陈然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1949年的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陈然使用老虎凳、辣椒水、火烙、皮鞭等各种酷刑后,威逼他屈服。让他写一篇“自白书”,你们知道什么叫自白书吗?(出卖同志、交出组织、背叛革命的投降书)陈然临危不惧,沉思片刻,挥毫写下了。 3、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4、齐读课题。 5、对呀,陈然为什么要给“自白”上双引号。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深入学习此诗。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找到答案。 二、教师读诗,学生跟着轻声自由试读。 三、组织读议此诗。 (一)学习第一节。 1、刚才大家的试读,你读懂了什么? 2、是啊,在狡猾凶残的敌人面前,陈然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定,他怎么会写所谓的投降书呢?第一节诗中哪一句话很明确地告诉了敌人?(我不需要什么自由) 3、这简短的一句话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要知道,陈然面对的是什么? 4、引读脚下——头上——胸口—— 5、读了之后,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可是这一切在陈然眼里却是毫不畏惧,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用“。。。”圈出。 7、学到这儿,我们仿佛也来到了渣滓洞集中营,来到了阴森可怕的牢房,来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刑讯室,仿佛看到了陈然昂着头,挺着胸,轻蔑地看着敌人, 练读第一节,体会诗人那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态度。 (二)学习第二节 导:陈然那年才鹅二十六岁,他也十分珍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那他为什么不向敌人自白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二节(生读) 1、陈然为什么不向敌人自白呢?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2)、对,真正的人的头颅是高贵的,是不会低下的,而以陈然为首的革命志士仅仅是头颅高贵吗?(豪迈无畏的革命气节、革命精神。) (3)、什么样的人才会低头呢?(怕死鬼、叛徒) (4)、对,只有叛徒们才会去乞求自由,他们得到的自由是怎样的呢?你能描述一下吗? (5)、这绝不是真正地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自由,所以,诗人特地给它加上了——(双引号) (6)、练读此两句。 2、引读“毒刑——开口!” (1)、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哪些毒刑呢? (2)、这么多的酷刑,陈然又是什么态度呢?(轻蔑) (3)、练读,前句读出轻蔑,后者激昂。 4、小结:陈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为了革命事业,他始终保持着坚贞的气节。让我们再读一遍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1、导: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陈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面对死亡也绝不开口。那么,他的力量源泉来自哪儿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2、这一节请同学自己读,体会哪些字朗读时应突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小组讨论 3、学生质疑。读后,你有不懂的吗? “魔鬼的宫殿”: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自白”:指上面的话。 “凯歌”:军队得胜时唱的歌。 4、那么,陈然他到底有没有自白呢? 5、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明白题目上加双引号的原因了吗? 6、“这就是我——蒋家王朝”不仅表明了陈然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气魄,同时也对革命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对蒋家王朝的必然灭亡充满了轻蔑。 四、总结、背诵课文 这是封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也是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战斗宣言,鼓舞了众多的革命志士。不幸的是,1949年10月28日,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的机炮声中,陈然却被敌人押赴大坪刑场。屹立在大坪山岗上的陈然,叉开双腿,任敌人的枪弹穿透他健壮的身躯,一直巍然不动,他高亢的口号声,一直在空际激荡不已。“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万岁!”烈士的身躯倒下了,可我们仍然好像听到了他的放声大笑,他的共产党员的自白,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大声跟老师一起背诵,来表达我们对千千万万位陈然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五、质疑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其它内容想了解的吗? 你们很爱动脑筋,不过三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大家心中所有的疑惑,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 板书: 我的“自白”书 陈然 放声大笑 高贵的头 高唱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