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凡卡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44:5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柜、锈、蜡、袄、揪、揍、粥、撇、欺、糖、炕、爹。 2.新词:打搅、楦头、暖炕、欺负、稀粥、邮差、生锈、圣诞节、别墅、卢布、普特。 3.重点句子。 (1)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2)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3)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二)能力训练点 1.按照凡卡写信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5.看图想象凡卡的悲惨遭遇,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解决办法:采取感情朗读课文,分层理解,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折的方来突出重点。 2.凡卡的悲惨遭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信中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分清这三部分内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通过预习,熟读课文,让学生分清这三部分内容。 3.看图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实际,与凡卡比童年,写片断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再看图说说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采用对比法或夹叙夹议的手法写片断。标题:我与凡卡比童年。写信交流。通过鲜明对比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之苦,自己童年之幸福,不合理的社会之黑暗、丑陋,社会主义祖国之光明美好。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生字,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勾划重点词、句,联系课文解释。 2.学生自悟、分组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最突出凡卡的悲惨遭遇。 3.观察文中插图,发挥想像,写片断。 4.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正音:墅(sh)) 搅(ji3o) 挨(2i) 粥(zh#u) 窜(cu4n) 摩(m1) 照应(ying)这里读轻声。 (2)字形笔顺指导:撇、匠、糖。 (3)解词: 打搅:打扰搅乱。 暖炕:北方人用砖或土坯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4)读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学生质疑。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凡卡》是以人名命题,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小说《凡卡》的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河夫(1860—1904年),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学徒。 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契诃夫的作品无情地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提示:课文按写信的顺序写的,可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分为三段。用“‖”标出。 (1)学生默读,讨论分段。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段(1~2)讲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3~5)具体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联想。 第三段(16~21)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梦。 5.扩展:给各级编小标题。 6.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回忆上节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表达凡卡的悲惨生活? 2.默读课文,分清作者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凡卡写信时的联想这三部分。用( )标出凡卡信的内容部分。 3.指名读凡卡写信的内容(第二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哪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划、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4.重点学习第二层。(第八小节) (1)指名读第八小节。思考:作者从哪儿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③挨冻,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 (4)看插图(出示投影片,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5.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描写凡卡心情的词句,画“ ”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词、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第①句中的“撇撇嘴”、“揉揉眼睛”、“抽噎”这些是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②句中“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③句中“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序,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而且还梦见爷爷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 这个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只不过是个幻想。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 6.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出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的那种沉痛诉苦的语气、哀求的语气、恳求的语气……。 读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声调要比较急促。 读凡卡回忆过去生活的情景,声调可以悄悄明快些。 7.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借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 8.作业: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联想起哪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四、五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凡卡给爷爷写信,似乎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厨房里睡觉”,晚上“他穿上宽大的单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头。”这说明爷爷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但是爷爷是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这些描写说明爷爷很勤劳很乐观。很慈祥。这就更突出凡卡想念爷爷。 凡卡回忆乡村冬夜景色:(引读文中有关语句)“没有月亮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全看得见。说明夜景清静。“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凡卡想念爷爷、思念家乡。 (2)指名读课文13小节。凡卡另一段联想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凡卡想起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虽苦,但在凡卡看来家乡生活是那么自由,欢乐,那么值得怀念。这就反衬出在鞋铺的学徒生活是多么凄凉、悲惨、难熬。 ②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可读第八小节。找细节描写的句子。)文章第八小节具体写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些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那件事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时山林、枞树是什么样,在砍圣诞树时看到了什么等细节,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眼前出现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深刻感受。 ③凡卡写信中,作者写了他三次“叹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内心感情。 第一次是凡卡在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看了周围的环境,“他叹了一口气”。凡卡从家乡来到这充满凄凉、恐惧的鞋铺,黑糊糊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老板、老板娘凶恶的面孔,一下子都浮现在凡卡的面前。想起那无休止的劳动,残酷地折磨,就连写信,还是趁人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得空,而且提心吊胆地写,所以他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他又“叹了口气”。 第三次是凡卡请求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之后,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往年在乡下,生活虽贫苦,但还有自由,在过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能快乐地跟爷爷砍圣诞树、打扮那棵树,那该多有趣,多快乐呀!可现在,在这圣诞节的前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在城里受折磨,担心地写着倾诉自己痛苦生活的信。并且心情紧张,唯恐被老板看见,再挨一顿打。这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更不用说什么圣诞树,金胡桃了。写到这里,凡卡再一次“伤心地叹了口气”。 凡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 ④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凡卡的内心。 (2)小练笔: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3)写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亮)堂堂
(三)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1.我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3.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兔子,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 (四)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1.用“——”画出这段凡卡挨打的句子。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写了家乡那么多亲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10.凡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