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创造教育渗透点 |
一、复习前文 导入新课
|
2`
|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
复习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
7`
|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
三、 学习“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
20`
|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
5`
|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
|
|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
5`
|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
|
|
六、作业 |
3` |
|
幻灯片,填空(略) |
|
板书设计 |
创造教育得失 |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