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观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9:0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10、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的左下方不加撇。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

【背景材料汇要】

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什么意思?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字形难点:的左下方不要加撇,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的上半部是不要错写成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是倒塌。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和第一段的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