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瀑布 |
作者:沈阳和平…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8:3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这是辽宁省举办教学观摩竞赛活动的其中的一节课。本次采用现场打分,参与评委近一百人。 课堂描述 一、课前热身 1、教师播放一组风景图片,再问学生,“五一”都到哪里旅游去了? 2、让每个学生佩带旅游标示章。 3、让学生推荐导游。(学生推荐老师) 4、引导:老师做导游,你们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自己的称谓)叫我导游姐姐吧! 5、宣布上课。 二、导入 1、你们想让导游姐姐带你们去哪里玩呢? 2、看课题“瀑布”,写“瀑”应注意什么?学生书空。 3、点击课件:一列小火车开过来。(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坐上远行的列车去旅游。) 三、识字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总结读书的方式。 3、让学生认读词语。 4、学生相互考生字 5、认读生字 6、让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 7、指导学生写“般”字。 四、学文 1、点击课件:一列小火车开过来 2、引导学生读课文 3、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过渡:瀑布多美呀!你们想看看吗? 5、点击课件:一列小火车开过来。接着出现瀑布的画面。 6、你听见瀑布的声音了吗?声音像什么? 7、指名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8、引导:谁还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 9、师生合作读课文。 10、过渡:“山路忽然一转”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读课文相关的内容) 11、指出课文中的一句话,质疑:“用了两个感叹号,为什么这么激动呢?” 12、点击课件(瀑布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13、让学生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14、引出古诗《瀑布》,要学生背诵。 15、引导:站在瀑布脚下,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找相关的句子,读课文) 16、你见过珍珠的屏吗?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变得“如烟、如雾、如尘”? 五、回读 1、教师煽情,然后朗读全文。 2、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3、齐读课文 六、延伸 1、教师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河山。 2、师生同唱一首歌。 3、下课。 简评 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而且教师很富有煽情的一节课。 从设计思路看,教师利用课前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置身于旅游的列车,随着列出的启程,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首先从课题入手,认读生字,再引入课文,继续认读生字,发现生字汉字规律,指导写字。讲读阶段,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读书的感受,并利用多媒体画面揭示情景,焕发想象,读出感情。读的形式多化,能够面向全体。教师也注意了课外的联系,引入古诗,感悟文化。教师抓住了难点,体会重点词语“珍珠的屏”。最后是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激励学生热爱自然。教学在师生同唱一首歌中结束。 这节课,教师激情饱满,语言精炼、有感召力。再加上多媒体的渲染,可以说声情并茂。然而,我认为这节课,过于追求了情感的煽动。整个课堂教学是程序化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把学生设走进了老师的预案,老师是在走教案,而不是智慧的把握教案,几乎没有动态的生成与对话。那一列列小火车,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同时也限定了教学程序,况且这样的情景多次出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学生读书、识字、感悟,也无需这样的扇情,学生的情感多是来自对文字的解读,他们是自己读出来的,外在的情境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最根本的是阅读文本,情景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想象,但取代不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过多的渲染,失去了对语言积累与感悟的时间资源。 对于课前的5分钟热身,其实是为学文而准备的,从教师的谈话内容上看,完全是情境的创设,然而,教师却“巧妙”的掐除,再重新宣布上课,这应该说是违反大赛的规则。(硬赖了5分钟,课堂压10分钟) 识字的处理比较简单,光强调整体认读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对字形的把握。整个教学,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注重了读,但缺少对语言赏析以及词句的基本训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