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赤壁之战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0:2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赤壁之战 二、介绍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调兵遣将 眺望 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3.轻声读3~6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处理课后作业(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