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挑山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29:0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拘束”、“耽误”、“朴素”、“意味深长”、“心悦诚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2.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二)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学会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 (三)解决办法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意思。 2.采用小组讨论法相互启发。 3.有感情朗读指导。 4.教具演示。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木工用的折尺、学生卡片、挂图。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第二组的导读部分,自己从中找出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把和《挑山工》这篇文章有关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课题 4.挑山工 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挑山工指的是山里帮人挑货上山的人。) (二)交流预习 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1.读生字。(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生字卡请学生读,读的方式可以先单读再齐读或先单读再组读等)指出生字中“泰”和“奏”上边相同,下边不同。“泰”下边不要写成“水”,“耽”读d1n不读d1ng。 2.说生词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朴素:不浓艳,不华丽。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慢慢体会。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从心眼里佩服。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朴实厚道。 其它词语如:“饱览”“腾云驾雾”等在理解课文中理解。 3.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后,让他选几个人分别读课文。可将第1.2.3.6.7自然段各选一人读,4.5两个自然段选一人读,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破句的地方。读破句的地方,教师范读,再让学生读。) 4.课文预习中要求我们想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五岳中的东岳。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公园。五松亭和回马岭都是泰山的游览点。 6.冯骥才:当代作家。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神鞭》、《三寸金莲》等。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其他人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五人为一组为主)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登山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山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小声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一名学生读本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用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只限前两个自然段) (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朗读本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通? (2)“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小组谈一谈,最后全班交流。 3.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本自然段。想本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儿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儿劲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用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它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此“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是指什么?实际上是指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 (2)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4)把每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思考。 3.交流: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讲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在游人前面。 第二段(3—6)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终于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三段(7)讲挑山工的形象和他的话对“我”的启发。 主要内容:讲的是“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担重物而且看似走得慢,却常常走到“我们”面前,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 (三)完成作业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沉甸甸(di4n di4n) 膝头(q9 x9) 黑黝黝(y#un y#u) 耽误(d1n d1ng) 2.把下面的词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胳膊 一( )台阶 一( )画 一( )神色 一( )古松 一( )绳子 4.读句子回答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它”指的是什么? (2)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5.造句: 耽误 朴素 七、预习《可爱的草塘》 (一)熟读课文 (二)认识本课生字,注意“邮”“掺”“刮”的读音 (三)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情不自禁”、“举目四望”、“茫茫”、“自豪”、“清澈”等词语的意思。 (四)按预习要求预习本课。 (五)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 (六)找材料了解一些有关北大荒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