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赤壁之战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26:2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