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镇的早晨》教学实录(课堂教学评比金奖) | |
作者:杭州余杭…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24:0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一、集中识字。 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字,虽然是生字,但老师相信,有很多你们其实早就认识了。 生:街上“永和豆浆店”的“浆”字就是这个“浆”。 生:我们上数学课时用到过这个“尺”字。 生:我在报上曾经看到过这个“廉”字。 生:我们班“王雅莹”的“莹”就是这个“莹”。 师:还有一些字,你们以前可能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相信通过预习,你们已经认识了,是吗?你能当老师教大家吗? (学生踊跃上台模拟老师的口气带领大家读,老师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暗示“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且鼓励“小老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作即时的评价。) 【老师确实应该经常问一些带有方法指向的问题,例如:你在招牌上看到过这些字吗?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到广阔的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社会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同时,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防止“零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组中互补识字,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识字并及时评点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一种有意识的训练。】 师:这些字大家会读了,但同时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你认为抄写几遍能记住就抄写几遍。 【防止识字过程复杂化,画蛇添足地想出各种繁杂花哨的办法记字不如让学生抄写几遍来得实在。】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课文基调。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这篇文章,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多读几遍,一定要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了再坐下。 (期间,有学生读好了先坐下,师提醒,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差,读一读难读的或者感觉美的段落。) 【切实保证时间,让学生练读课文,学生在努力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也整体感知了课文】 师:同学们能把这篇文章读通读顺吗?(学生自信地点点头) 师:那你们能把这篇课文读好吗?(学生反应不一) 师:那我先来试试看,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师故意读得较平淡,尤其是“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一处。) 生(众):老师读得太平淡! 师:你们凭什么说我平淡?(微笑) 生:因为你没有读出摇橹声悠闲的味道。 师:悠闲的摇橹声是什么“味道”?你能学一学吗?(生笑) 生:吱——嘎,吱——嘎 师:想听一听真正的摇橹声吗?听——(播放录象) 师:感受到这份悠闲了吗?谁能读出这份悠闲? (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得多好啊!但整一段都应该这么读吗? 生:不是,前一句传达得是一种紧张的气氛。 师:那谁能读出这种明显的对比呢? (生有感情朗读。) 【第一,老师不一定永远要当“榜样”、“示范者”,有时候故意把自己设计成一个“靶子”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城市孩子缺少对“摇橹声”的亲身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这一体验缺失,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在韵味并真正读好这段课文。】 三、以研究“恬静”为切如点,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我们读课文,就是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1—2个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有选择地美读课文。)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第二自然段。前段时间我到一个水乡小镇去旅游,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多媒体出示照片) 师:你从这张照片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照片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师:假如老师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场景,你打算用课文当中的哪个句子? 生:“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师:假如用一个词呢? 生:“恬静” 师“恬静”是什么意思/ 生:“安静” 师:既然“恬静”就是“安静”的意思,那么我们索性将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句话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既然你们说不行,那么从这段文字中,除了“安静”,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这句话中感到小镇非常美。 师:那谁能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生:“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这句话让我感到小镇的生活非常悠闲,我仿佛看到一个老汉叼着烟斗慢慢地划着船。 师:你能读出这种悠闲的味道吗?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生:我从“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这句话中感到小镇朦朦胧胧的,非常温柔。 师:要读出“温柔”的味道,有一定难度,谁愿意试试看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 师:是啊,除了“安静”以外,“恬静”可能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舒缓轻柔,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师:在这样的场景中拍摄一段录象,再配上我们的背景音乐和朗读,就是一本非常棒的风光解说片,同学们,想不想拍一部这样的风光片?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的实施不应以否定教师“导”的作用为代价,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高屋建瓴”的“导”,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地比较全面地理解了“恬静”】 四、以“拍摄风光片”为切入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此课获得杭州市“教改之星”课堂教学评比金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