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倔强的小红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14:2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学习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体会同志之间互相帮助、关心的革命情谊。 能力目标 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培养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会用“曾经”“终于”造句。 五、教学重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七、教学方法 变循教学法。 讲授法。 八、教具使用 1.放大的课文插图一幅。 2.小红军倒在草地上的幻灯片一张。 3.两副字幕幻灯片。 4.一盘大提琴旋律录音带 九、教学时间 三课时。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教师述。同学们,漫漫长征路,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草地夜行》中的老红军,《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他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时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2.揭图。请看这幅图——揭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着一老一小两位红军战士。 (1)老红军是谁?学习词语:陈赓同志。 (2)谁知道陈赓同志是什么人? 3.教师简单介绍:(1903—1961)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入一南昌起义。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团长。后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1961年在上海病逝。 4.直接入题,引导质疑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道“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 5.审题。 (1)看课题,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写谁? (2)同学们都学过写人的文章,知道一般都是以事写人。这篇文章写了小红军的什么事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概括内容 1.范读。 2.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 3.这件事是谁回忆的?陈赓同志为什么在多年后还要深情地回忆这位小红军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书。 (三)试读课文,理解字词 1.指读第1节后交流各自理解的字词: 回顾:回头看、回忆。 经历: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 往事:过去的事。 2.指读第2节后,着重理解以下字词: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疲惫:非常疲乏。 3.指读第3—10节后理解: 络腮胡子:连着鬓角的胡子。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倔:顽强、固执。 青稞面:一种大麦面。 4.指读第11节,理解: 打过交道:联系、来往。 浮现:过去经历的事情再次在脑子里显现出来。 5.指读12—15节,理解: 硬绑绑:形容坚硬结实。 牛膝骨:牛膝盖上的骨头,上面的肉很少。 (四)理清层次,学习第一部分 1.陈赓同志回忆的这件事,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提示:这是课文的正文,作为一个部分) 2.这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几段?每一段写什么?(学生讨论后板书段意提纲:遇到小红军、失去小红军) 3.第1小节定什么?齐读第1节。 (1)讨论后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待了故事的来历,可另作一部分。 (2)这一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陈赓同志的感情?“深情”表示什么?(感情深厚、非常怀念)板书:深情。 (3)读了这一节,你想到什么?(陈赓同志深情地谈往事,肯定这件往事非常感人,留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 (4)练读这一节 (五)作业 1.组词:形近字组词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2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在上一节,我们知道《倔强的小红军》正文部分分两段来写,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第二至十自然段)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比较“陈赓同志被这个小鬼说服了”“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加上“终于”这个词。(用上“终于”,说明小红军想了很多办法,好不容易才说服了陈赓同志) 3.指名朗读第2节,看看陈赓遇到了一位怎样的小红军。 小黑板出示: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青又红。 4.读到这里,你想到这是个怎样的小红军?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是个年龄小,面黄肌瘦,疲乏,但机灵可爱,能说会道的小红军) 5.小红军是怎样想方设法说服陈赓的呢?浏览课文在每次人物对话后划上“”,看一共有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1)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教师指导。 (2)出示幻灯,让学生比较“小鬼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小换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并思考课文为什么用上“摆出”一词。(用上这个词,说明小红军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且故意装出这个样子来,好让陈赓同志相信他。) (3)教师小结学法。我们刚才学习人物的第一次对话,先是初读对话,了解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内容,然后再读,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板书:初读——了解内容,再读——理解词句。) (4)布置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下面的三次人物对话。 6.学生自学。 7.教师小结。小红军说服陈赓上马先走的理由有几点?小红军说的这些话表现了小红军的什么特点?(表现了小红军倔强、乐观、聪明、天真、不服输、调皮等特点。) 8.齐读第10节 (三)学习第二段 1.过渡。陈赓上马走了,按理,故事可以结束了。看课文,故事结束了吗?对,故事还在发展。 2.默读第二段。 (1)自学。 (2)交流。 陈赓已上马先走,又为什么调转马头,向来路奔跑起来?提示:为什么陈赓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小红军年龄小,已经掉队,身体那么疲惫,双脚冻得又青又红,孤身一人在茫茫草海上行军,太让人不放心了。) 陈赓想起许多孩子,突然醒悟过来。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像小红军一样,即顽强又机灵,能随机应变,不怕苦和累,从不拖累别人,即使有牺牲和危险,也从不害怕。) 3.教师以深沉,悲痛的语调朗读课文十二至十四自然段,与此同时,用录音机放出大提琴悲怆、凄婉的旋律,用幻灯显示小红军倒在草地上悲壮、感人的情景。 4.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加深他们对小红军美好品质的认识,并呼应前面的质疑。 5.教师适当点评。 6.为什么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这里的“搂”“给”“说”表达了陈赓的什么感情?(后悔、悲痛、自责、感动、钦佩之情) (四)小结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二)总结全文 1.看看文章最后一节与开头一节有什么关系?再读读首尾两节。(开头结尾相呼应,提示了陈赓几十年来永远不忘、忘情怀念这个小红军的原因。) 2.学了全文,这里的“深情”应该理解为什么?(深沉的感情) 3.课文为什么在题目上用上“倔强的”三个字? (三)指导复述 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故事,叙述中适当加进“我”当时的思想活动。 (四)作业 1.造句:
2.填空: 小红军是一个( )的战士。陈赓是一个( )红军干部 3.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十一、板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全明白了
[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