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14:1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会认读本课中出现的15个生字,知道3个多音字在本课的正确读音。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独立阅读诗歌,能借助书上的汉语拼音或字典认读本课出现的15个生字,知道3个多音字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例: 贫(p0n),前鼻音要读准字音;下结构,查“贝”部,除去部首还有4画。组词:贫困、贫苦、贫农、贫血。“贫”字的意思是:穷(跟‘富’相对)。贫穷的词义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 曦(x9),左右结构,查日部,除去部首还有16画;字义,阳光,多指清晨的阳光;组词:晨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只出示生字) (2)判断多音字在本课中的读音。 (4)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5)形近字组词。 垂( )泞( )遨( )焕( )扰( )超( ) 陲( )宁( )傲( )换( )尤( )招( ) 2.理解新词。 贫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贫乏。 困扰: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陷在艰难痛苦之中。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边陲:边界、边境。 泥泞:烂泥,因雨水多,路上烂泥太多,行走不便。 遨游:漫游、游历。 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焕然一新:形容有光彩。 现代文明:包括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内容。 摇晃的夕阳:指的是水,因为夕阳映照在水桶里,随着水桶里的水摇晃。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用笔标出下面各字的音节:“厂、唱、方、庞、庄、样、茫、旁、阳、光、象、幢”这些字的韵母相同。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和学生中的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诗句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个贫穷落后,距现代文明非常遥远的地方。具体表现在:那里的人们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过着困苦、单调的生活。起早摸黑地干活还难以解决温饱;煮饭烧柴冒出的烟雾熏得人眼睛流泪;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要人一担担地挑;那里没有学校,没有娱乐场所,小孩子们只能在“稻草里打滚。”“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古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前,深圳镇旧城区的面积不到三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万,镇内街道非常狭窄,而且崎岖不平,没有公共汽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宣布在深圳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灵活措施。从那以后,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两三年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在这荒滩野岭上神话般地崛起。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市内公路从无到有,几十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而且每条马路都很宽、很美,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深南大道,宽55米,长25公里,路面有6条汽车道,6条美化绿化带,2条自行车道和2条人行道,在国内堪称一流。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与城市建设配套,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应俱全,还有许多儿童乐园、游乐场、度假村等,整个城市清洁美观,似花园,像仙境。 二是人的变化:那些离土不离乡的特区人,既有紧张高效的工作,“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又有健康充实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人们“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环境和人的这一系列变化,说明原来是那样遥远、渺茫的现代文明,正在这里逐步变成现实。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1.为什么要在深圳这个地方建设经济特区呢?(深圳与香港九龙地区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港澳等地游客进入广东的必经之地,渐渐地成了一个边陲小镇,但仍然十分贫穷落后,满目荒滩野岭,有损于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形象。所以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 (六)教师事先搜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城市、乡村建设成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看,(有条件的可以办一个“改革开放,祖国成就”展览)或从自己的周围生活说一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板书设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