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捞铁牛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530 更新时间:2005/7/25 18:14:0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能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在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冲 ch#ng,得 d7i,没m^。讲课时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给这些字在句子中选择读音的方法,来掌握这些字的用法。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如:给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ch#ng ch^ng) (2)浮桥得重修。(d6 d7i) (3)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m^ m6i) 2.本课鼻音较多,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这些音读准。“拴、笨、潜、铲”是前鼻音,“宋、尚、绳、绑、丙、程”是后鼻音。 (三)教师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1.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归类的方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打出投影片。 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2.课堂上讨论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如:“宋、府、拴、笨、潜、铲”就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府”也可以用“熟字合起来”的方法记忆。同样一个字可以有许多种记忆方法,学生愿意用哪种方法都可以。一些易写错的字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如:“拔”可以和“拨”比较着记,“拨”的意思是“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因此第四笔是竖折,那竖千万不能丢;“拔”的意思是“抽,拉出、连根拽出”因此第四笔是一横,千万不能多一小竖。还可以用字义来记字形,如:“绑”绑需要绳子,因此是“纟”绑就要捆几道,因此中间是“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如:比一比,再组词。 付( )帮( )产( )潜( ) 府( )绑( )铲( )替( ) 内( ) 丙( )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1)学生能自己解疑的就让学生自己解,老师稍做指导。 (2)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要借助于工具书。如学生对“浮桥”一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浮桥”就是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而成的桥。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种桥为什么叫浮桥呢?”学生经过思考可明白:是因浮在水面上而得名。这里就为第二课时理解铁牛的作用埋下了伏笔。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可见铁牛的作用多么大。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 出色——格外好,超出一般的。 (五)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各自然段的意思。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讨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1自然段:拴住浮桥的八只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第2自然段:重修浮桥需要把铁牛找回来,在人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有个和尚说他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指挥大家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 第5自然段:和尚指挥大家把铁牛拖到岸边再拉上岸。 第6自然段:和尚把八只铁牛都拖了回来。 第7自然段:点明这位和尚是谁。 3.让学生思考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意思?思考好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得: 第1、2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是捞铁牛的原因;第3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意思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第四至第6自然段讲和尚怎样捞出一只只铁牛,也就是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第7自然段点明和尚的名字叫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从以上讨论中可把课文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自然段); 第三段(第4、5、6自然段); 4.让学生统看课文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此时学生不难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六)自由读全文。作为巩固练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讲读第一、二段,了解捞铁牛的原因及怀丙和尚捞铁牛,做了哪四项工作。 2.练习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三、教学过程 (一)以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指两名同学读正文前预习的那一部分,一名同学读第一句:“打捞沉到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现在做起来并不太困难,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多么了不起!”另一名同学接读第二句:“他是谁,是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的呢?”老师进一步激发兴趣:“读读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第1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同时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宋朝时候)及地点(河中府城外)。第二句讲铁牛被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从“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还可以知道黄河发大水来势凶猛。 2.通过句子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可出示投影片: 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1)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淤泥里。 (2)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淤泥里。引导学生讨论后认识到:第(2)句的“是拴住浮桥用的”这组短语说明了铁牛的用处,同时为下文捞铁牛的原因埋下伏笔。 3.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段共有3个意思。第一是讲捞铁牛的原因;第二讲捞铁牛的困难;第三是讲一个和尚表示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4.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的原因。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重修浮桥,就需要铁牛拴住浮桥。而现在铁牛被大水冲走了,只有把铁牛捞回来,才能把浮桥拴住,才能确保浮桥修好。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捞铁牛有什么困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1)铁牛很笨重,每只有好几吨重。 (2)陷在河里淤泥里,拔起来费劲。 (3)铁牛埋在水下,看不清具体情况,捞起来更困难。 6.指名读课文第二句“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教师可问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悟出:这是从反面强调捞铁牛困难大。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7.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也说明捞铁牛困难大? “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许多人小声地说个人的看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8.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和尚是怎么说的?用笔把和尚的话划下来,读和尚的话,然后说说你对和尚的话有什么想法?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和尚的话中可以看出和尚有信心,并且说话留有余地,而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教师要在学生理解了和尚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尚的话。要读出成竹在胸的语气。 9.指名朗读第一段,老师小结并过渡到第二段。 和尚想的是什么办法呢?他又做了哪些准备呢?我们学习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捞铁牛前,和尚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做了这样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水牛沉在哪儿;(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架子;(4)下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2.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四项准备工作,前一项是完成后一项的基础,后一项是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一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即先做的工作先说,后做的工作后说,一句紧接一句,顺序不能颠倒。 3.逐句理解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四项准备?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 “熟悉水性”是指善于游泳;“摸”是探明、弄清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和尚首先做调查,摸清铁牛沉在河底的具体位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这是科学的态度。 (2)填空,体会填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两只”“很大”“满”这些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由于铁牛很“笨重”所以要“很大”的船,一只大船不够,必须需要“两只”才拉得出铁牛,船上装少量的沙子不行,必须装“满”力量才够用。 (3)指名读最后两句,看看哪些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对付笨重的铁牛。 (4)对于和尚的这些准备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在学生理解了和尚的四项准备工作后讨论回答,这些准备活动都说明和尚针对铁牛笨重这一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 4.指导朗读第二段。重点词语加重语气。 (四)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讲读第三、四段,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3.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怀丙和尚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二)讲读第三段,弄清和尚怎样捞出一只只铁牛。 1.小组学习,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首先请小组中一名同学读课文,也可请3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然后讨论:和尚把铁牛从河里捞出来,做了哪几步工作?最后请一组做汇报。和尚从河里捞出铁牛做了三步工作:第一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靠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第二步,水手们划桨,把铁牛拖到岸边,然后一齐把铁牛拖上岸。第三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余的铁牛一只只拖上岸。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3,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打出投影: 读下面一段话,注意带点的词语,并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通过朗读,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的作用是船上的泥沙逐渐“减少”,水的浮力把船往上托,船身就慢慢地“向上浮”。这样,原先拴住架子和铁牛的绳子就会越绷越紧,把陷进淤泥里的铁牛不断地往上拽,铁牛就从淤泥里一点一点地“向上拔”。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语,把前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 例如:因为和尚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 因为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 因为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所以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因为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也可以把前边的结果作为后边的原因。如:因为和尚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船上的泥沙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等等。教师教学生要灵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实验演示。 在学生理解了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再用实验演示过程,以此突破学生对于浮力不太理解的这个难点。 实验时,老师演示过程,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明。如能让学生自己演示过程,自己说明更好。 4.指导朗读。 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后,和尚又指挥大家怎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自由读第5自然段,两人一组商量讨论交换意见。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铁牛拖上岸。①是继续利用水的浮力,让铁牛在水里,水手们使劲划船,拖着它在水里走。②铁牛太笨重了,船上的水手是有限的,即使铁牛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水手们还要使劲划船呢,而到了岸边,人就多了,“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可以把铁牛拖上岸。可见怀丙和尚不仅有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原理,而且处处想得都如此细致、周到,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6.其他的铁牛是怎样捞上岸的?“这样的办法”是什么办法?课文为什么不再写一遍这种办法? 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捞一只铁牛的经过写得详细、具体;捞其余七只铁牛的过程只用“同样的办法”一笔带过。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重复啰嗦。 7.铁牛都捞上来了,现在谁能说说当初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里捞上来。 (三)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那位和尚叫怀丙,是当时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2.联系课文说说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1)在众人议论纷纷,找不出办法时,他提出“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显示了他超群出众的才能。 (2)准备工作严谨周密,显示他工程技术水平高。 (3)打捞铁牛的实际效果好,八只铁牛都用他提出的办法拖了回来。 这充分表现了怀丙的聪明智慧。 (四)学习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1.按课文分好的四段,从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段意。序号填在括号里。 (1)拴浮桥的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2)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一只只铁牛。 (4)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 让学生想一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老师小结:归纳段意要抓要点,既不能啰嗦,也不能遗漏主要意思。 (五)练习造句。 1.弄清词义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 出色:特别好,超出一般的。 2.找出文中带有“熟悉”、“出色”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3.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子。 “熟悉”可以用在人身上,也可用在事上,还可以用在物上……这个词用法比较广泛。 例:我对这个人很熟悉。 我对这条路很熟悉。 “出色”用处也很广,只要是超出一般的均可以,但大多指人。 例:他的人品很出色。 他的个子很出色。 他唱歌很出色。 (六)全文小结。 【板书设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