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珊迪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12:1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素质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能力目标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开始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并用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复述课文。 知识目标 掌握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 四、教学重点 了解小珊迪的优秀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体会人物感情,读出感情。 五、教学方法 导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或幻灯片。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小珊迪。 2.介绍时代背景。 《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篇课文讲小珊迪的什么事呢?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讲课文大意。(小珊迪在卖火柴时,被马车轧断了双腿,最后悲惨地死去。) (三)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正音:轧(y4)。 2.区别形近字:狐——孤(强调“孤”字的左边是“子”)。 3.理解词义。 爱了堡:英国北部的一个城市。 同事:指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人。 乞求:请别人给予。本课有哀求的意思。 猜想:凭想象估计,猜测。 断定:经过分析而做出的结论。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信任:信得过,把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神情:指脸上显露出来的内心活动。神,神色。情,感情。 孤儿:本课指死了父母的儿童。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 饱受饥寒:受尽了饥饿和寒冷。 品质:一般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道德等的本质。 便士:英国的货币名称。过去12便士等于1先令,20先令等于1英镑。 (四)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3.出示小黑板: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 (1)这句话讲哪三个意思?(老师用红笔画出:“饱受饥寒”、“美好品质”、“打动着人们的心”这三个词语。) (2)文章哪些自然段写小珊迪“饱受饥寒”?哪些自然段写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打动着人们的心”? (3)学生按提示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4.讨论归纳如下: 第一段从开头到“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大冷天在街上卖火柴。他乞求“我”买他的火柴。 第二段从“晚上,旅馆的人说”到“他死了”。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还派弟弟小利比给“我”送找回的零钱。“我”去看小珊迪,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美好品质的赞扬。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课文。 思考: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学生讨论(小珊迪家穷,肚子饿,要养活弟弟……他饱受饥寒。) 3.文中哪些地方写小珊迪饱受饥寒?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点: (1)小珊迪的外貌:“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表明他家很穷,没有衣服穿,冻得厉害。 (2)小珊迪冒着严寒上街卖火柴。他一再乞求先生买他的火柴。文中写道:“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追问: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四次) 四次请求先生买火柴的态度和说的话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请求的口气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令人可怜。最后文中用“乞求”一词,说明小珊迪饿极了,急需钱买食品充饥。) 4.指导学生用一次比一次迫切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与先生的四次对话。 5.学生分角色朗读这四次对话。 6.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作者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作者开始猜想可能上当了,后来他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1)追问:为什么作者改变想法,而且那么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作者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改变想法。) (2)老师引导学生再读小珊迪请求作者买火柴的话,领会其中“流露出使人信任的神情”。 7.你们读到这儿,会想些什么呢?(“小珊迪虽然很穷,而且又饥又冷,急需钱,但他是老实人,不会骗先生的钱,可能半路上出什么事了。”或者“小珊迪近处换不到零钱,跑远处换去了”……) 8.小结:饱受饥寒的小珊迪为了挣钱糊口,大冷天在街上卖火柴。现在他换零钱去了,结果怎样呢?请看第二段课文是怎么写的? (三)讲演课文第二段 1.后来小珊迪有没有把零钱还给那位先生?(有。)谁还的?(小珊迪派弟弟小利比去还的。) 2.小珊迪为什么派弟弟小利比去还钱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从小利比嘴里得知: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回来的路上,“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 追问:小珊迪伤势怎样?(“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是讲小珊迪被马车轧伤后已是奄奄一息,自己的东西也丢了,伤势很重,有生命危险。) 3.小珊迪在伤势这么严重,生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想的是什么事呢?说明了什么呢?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珊迪想着两件事:一是派弟弟把找回的钱给作者送来。文中写道:“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个便士……”;二是挂念着弟弟无人照顾。文中写道:“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好弟弟”表现珊迪对弟弟的爱;“可怜的”表现珊迪对弟弟的心疼和怜悯。说明小珊迪善良。) 4.出示作者看望小珊迪的插图。 (1)插图画的什么内容?(作者来看望被马车轧断腿的小珊迪。) (2)请学生根据图的内容,读相应的文章段落。 (3)学生朗读“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死了。”(指导学生用同情的语调读这部分课文。读小珊迪对作者说的话时,要读出难过的心情,舍不得离开弟弟的悲伤心情。) 5.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情淡薄,但是这位先生这样做,是因为被珊迪那种诚实、善良的品质所感动。) 6.小结: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不仅打动了那位先生的心,而且打动了我们的心,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 (四)讲读第三段 1.文中哪句话讲小珊迪这个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心? 学生读“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 (1)“不能不深受感动”这句话,能换一个说法,而意思不变吗? (2)比较: 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 谁读了这个故事也深受感动。 (3)小结:作者用双重否定来表示强烈的肯定语气,直到今天任何人读了这个故事都要深受感动。 2.人们为什么深受感动?(是因为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诚实、善良的品质。) 3.读最后一段课文。(“直到今天”、“永远”说明不管经过多长时间,小珊迪的这种美好品质都会打动人们的心。我们以赞扬的语气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五)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听写词语。 2.概括各段段意。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2.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二)深究课文,加深理解 1.每段课文各写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讲述每段段意。) 2.文章重点写什么?(文章重点写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小珊迪饱受饥寒?(更能衬托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4.小结:小珊迪是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为了养家糊口,他多么需要钱啊!但是他被马车轧成重伤后,将要死去之前,想的是让弟弟把零钱给先生送去,这是多么诚实的一个孩子啊!小珊迪虽然年纪不大,生活又这么困难,可他处处关心、照顾弟弟,他又是多么善良啊!他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 5.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却不幸被马车轧死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马车多是有钱人乘坐的。他们把人的腿压断了,不来救护,却溜走了,说明了资产主义社会的罪恶。) (三)指导复述课文 这个故事这样感人,你能讲给别人听吗? 1.先想想各段讲什么内容?段和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2.讲故事时要有感情。 (四)总结全文 1.《小珊迪》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产主义社会,小珊迪虽然有着美好的品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悲惨地死去了,从他身上想到我们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比较。) 2.小结:你们和小珊迪同龄,小珊迪要在大冷天上街卖火柴维持生活。你们是背着书包上学校学习,不愁吃穿,多么幸福啊! (五)有感情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思考:把你们的童年幸福生活与小珊迪比一比,你有什么感想? 九、板书设计 3 小珊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