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苏版第7册《古诗两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06:4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从而感悟诗境,产生和诗人相同的感觉。

2、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诗句,留下印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体

板书:11 古诗两首

1、导入:我国的诗仙是唐代的(李白),以前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这次,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他一首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诗人年轻时初次离开家乡,乘小舟由峨眉山边的平羌江(今青衣江)出川时,在秋夜里,仰望峨眉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美景,诗人触景生情而做。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娥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娥眉,故名。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佛教称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冰川地形广泛分布。顶部为玄武岩覆盖。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有娥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等胜迹和万年寺、九老洞、华严顶等寺庙,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3、简介李白:

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所作。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诗要用读诗的语腔。

b、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夜发       

(半轮:半月。  影:月影。  流:流动。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c、读通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d、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娥眉山    平羌江  三峡  渝州  君子

B、指名说说有关字语的意思。

C、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D、指出不懂的词和句子。

三、精读课文

(1)    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用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

2)再读诗文

    找出诗中描写地名的词语,并且画出方位图。(诗人从清溪到三峡的重庆去,经过平羌江,旁边是峨眉山)

② 找出诗中描写感情的诗句。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A、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B、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想什么,他的表情又会是什么样儿。

C、看图学文,一边指点出图上的有关画面。

D、教师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娥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正跟着他前进呢!哎,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E、指导朗读。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感情是低缓的。

出示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三峡,

思君/不见/渝州。

范读、指名读。

四、指导背诵。

A、  同桌互相练背。

B、  反馈:指名背,同桌背,男女背。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学习《望洞庭》

1、揭示课题

2、解题

(1)    查字典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    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    说说题目的意思。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诗句》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三、初学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学

要求:

(1)       拼读“螺”。

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

(2)       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       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读生字卡片。

(2)       多音字组词

磨(    )(   

(3)       指名朗读诗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要求不要太高,允许说错,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精读课文

1、  引导理解诗句(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语)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互相。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比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清螺。

遥望:远望。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清螺。

C、理解后同桌练说,指名说。

2、  思考讨论

(1)  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答完整)

(2)  “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

(3)  课文中的“镜”、“白银盘”、“清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挂图

指名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

2)、范读

引导结合诗句内容相机指点图画,引导学生将诗句和图画联系起来。

(3)       生观察书上的图,朗读诗文。

(4)       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的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清螺啊,这简直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  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清螺。

2、  教师范读。

3、自由练读,指名读。

4、指导背诵、指名背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