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雨中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58:5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雨中马路上发生的一件事,从中懂得一人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助是当今社会的美德,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按照“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顺序读懂故事内容。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4.学习本课生字、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叙述顺序。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齐读课题,想一想围绕课题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1)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结果怎样?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呢? 2.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指名回答上述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雨中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阴雨天的傍晚,一位姑娘拉车运货走在马路上,车子歪了,苹果撒了一地,过路人主动帮助她捡起苹果放到车上。 2.谈话导入。 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认识生宇,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 (3)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正音: (1) (2)多音字组词:
3.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区别生字的音、形、义。 例:
(四)理解词语。 1.指读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义。 封锁——有两个意思:一是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断绝关系。二是采取措施使不能通行。联系课文内容应取第二种解释。 慌手慌脚——心里不沉着,动作十分忙乱、慌张。 一哄而散——“哄”是吵闹,开玩笑的意思,指一起哄就突然间散去。 (五)学生自读课文,巩固识字。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课文,让学生按照课后思考练习4中的提示,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让学生以本课为内容,练习讲《雨中》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结合课题思考。 (1)《雨中》这篇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2)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3)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3.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4.指名回答问题。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主要内容。 起因:撒苹果。 经过:捡苹果。 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5.给提示语,让学生根据板书的顺序用一两句话,概述本文主要内容。《雨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姑娘在____,过路的人____,最后苹果____。 (二)默读课文,练习分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1)本文可分为几大段?为什么这样分?是按什么顺序划分的? 经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篇章结构,知道现在所讲的分段,是指给文章划分的逻辑段。本篇课文按照“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这个提示可分为三大段: 1至3自然段为第一大段。讲的是在阴雨天的傍晚,一位年轻的姑娘把一箩筐苹果撒在马路上。这里作者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4、5自然段为第二大段,讲的是过路人主动帮助姑娘捡苹果。这是介绍事情的经过;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是讲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货车上。 经过分析让学生从中明白,课文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所以我们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 讲课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逻辑段的基本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明确逻辑段是在归并内容相近的相邻的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划分的。因此逻辑段常常是由一个、几个或十几个自然段合并组成。划分逻辑段有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使我们进一步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 (三)指名按逻辑段读课文,巩固强化。 板书:
13 雨 中
起因:撒苹果(1~3)。阴雨天的傍晚,一位姑娘的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 经过:捡苹果(4~5)。过路人主动帮助姑娘捡苹果。 结果:苹果又回到车上(6)。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分段学习,理解内容,读懂中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中心。 三、教学过程 (一)分段学习,理解内容。 1.指名按逻辑段读课文。 2.思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雨中、姑娘撒苹果) 3.出示句子: “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 (1)指读句子、讨论:“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么? 这是三个比喻句,“闪闪发光的河”指的是被雨水冲洗的马路;“点点花瓣”指的是孩子们打着的雨伞;“穿梭的小船”指的是偶尔过往的车辆。 (2)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雨中马路上的景色? 作者这番雨中景色的描写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雨中马路上一派繁忙的、充满生机的景象。同时也为下文苹果撒在路上,过路的行人特别是孩子们帮助捡苹果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让学生默读第二大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捡苹果?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1)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2)姑娘对孩子们的看法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姑娘神态的词语:皱起了眉头。 (3)姑娘为什么会“皱起了眉头”?(因为姑娘想他们万一是一帮淘气包,每人捡了几个就一哄而散,她挡也没法挡,那可怎么办?所以她“皱起了眉头”。) (4)后来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看图回答。 (姑娘的眉头舒展,笑了。) (5)她为什么会笑了? (她看到孩子们和过往行人都帮她捡苹果,所以她宽慰地笑了。) (6)这时马路上怎样? “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 (7)出示句子比较: 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 (8)比较句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开始人们都急忙避雨,所以马路上安静下来。看到姑娘的苹果撒了一地,人们纷纷跑过来帮助捡苹果,所以马路上“顿时热闹起来。” 这种变化,表现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 5.学习最后一段。 (1)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姑娘是怎么做的?帮忙的人又是怎么做的? (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帮助捡苹果的人已经消失在雨帘里。) (2)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多手快,动作迅速,很快就把苹果捡回到车上,同时也看出人们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不图回报的好品质。 (3)出示句子: 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 (4)指读句子。 (5)“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这一切”指的是一群孩子、司机、老爷爷和路上的过往行人都帮助捡撒在地上的苹果的情景。) (6)为什么说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 (这一切发生得突然是因为姑娘没有预料到,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所以感到发生得很突然。从人们帮助捡苹果时马路上顿时热闹起来,到姑娘来不及说声谢谢,人们就已经消失在雨帘里,只需很短的时间,所以说结束得很迅速。) 6.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中心。 (二)总结板书,明确中心。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