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20:4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练习给自然段分层,借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照例”、“增添”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2.练习给自然段分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谁养过蚕?蚕是什么样儿的? 3.指名回答。 4.课文中主要是写春蚕的生长过程还是写母亲养蚕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深入理解。 (二)布置自学。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3.采用填表的方式让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 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依次读课文。 2.注意正音。
“扎”是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3.认清字形。 (1)指名分析生字的字形结构。 (2)辨析形近字,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桑( ) 芽( ) 喂( ) 增( ) 嗓( ) 牙( ) 偎( ) 赠( ) 隔( ) 箕( ) 秆( ) 烛( ) 融( ) 簸( ) 杆( ) 茧( ) 榆( ) 渗( ) 搬( ) 添( ) 愉( ) 掺( ) 般( ) 舔( ) (四)理解词义。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照例:“例”是指按成规进行的。“照例”是按照惯例,按照常规。 慈祥:“慈”字典中是慈爱、和善的意思。“慈祥”通常用于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蠕动:像蚯蚓那样慢慢地行动。文中指极小的春蚕像蚯蚓爬行那样慢慢动。 2.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五)读文,理思路。 1.让学生默读课文,标画有关句子。 (1)蚕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二)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春蚕般的奉献精神,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教师提问:文中写的是谁养春蚕?怎样养春蚕?为什么要养春蚕?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用简单句和复杂句)回答上述问题。 例: (1)母亲养春蚕。 (2)母亲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养春蚕。 (3)母亲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才辛辛苦苦地养春蚕。 (二)学习1~3自然段,读文解意,明理示学法。 1.你知道什么是春蚕吗? 2.指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养的是“春蚕”? 从下面两句话可以看出母亲养的是“春蚕”。 (1)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2)春天一到,桑树才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3)针对第2句提问?什么是照例? (照例是按照惯例,按照常情的意思。母亲照例拿出蚕种,说明她年年都是这么做的。) (4)还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母亲年年都是这么做的? (5)指读第1自然段第3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解放前家里穷,就靠养蚕换钱交学费。) (6)“就靠”一词说明什么? (说明家里很穷,只有靠养蚕换点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来交学费。) 3.让学生读2、3自然段。 (1)边读边想:春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2)指名回答。板书: 极小极小 蠕动 (3)母亲这时候做些什么?让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并标画出来。 (4)指名回答。板书: 抖落 撒 摘 擦 剪 (5)从母亲做的这些事中,你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从蚕极小极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6)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希望这些蚕长得好,多收获,好多卖点儿钱,给孩子交学费。 4.小结学法: (1)让学生回顾1~3自然段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 读句子→解词语→明事理 (三)学习4~8自然段,用学法读懂内容。 1.让学生默读4~8自然段,边读边想,蚕渐渐长大了母亲是怎样喂养的? 2.指名回答。板书: 蚕长到半寸来长 换匾 越来越大分匾 多采桑叶 打扫蚕室 深夜喂蚕 快“上山” 清蚕沙 蚕“上山” 扎麦秆 3.出示重点句。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1)在这两句话中,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养蚕很辛苦? (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养蚕没有一夜能睡安稳觉,很是辛苦。) 4.出示句子: “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1)在这句话中,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母亲养蚕很辛苦? “总看见”说明作者是每次都看见。“渗着汗”,说明母亲清蚕沙的活是很重、很累的。但母亲却是这样一天天地干着。 (2)母亲为什么这样干? (联系第1自然段回答。) (3)指名读句子,体会感情。 5.指读第8自然段。 (1)让学生将这个自然段分为两层,并分别说说层意。 前两句为一层,讲蚕“上山”后结茧。后两句为第二层,讲母亲边摘茧边嘱咐我们要用功学习。 (2)母亲为什么说“这学费来得不易?” 让学生结合蚕生长过程中,母亲的辛苦劳作来体会“不易”。 (3)母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说这番话? 母亲说这番话是要让孩于们知道学费是靠养蚕挣来的,养蚕不容易。同时也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 (四)指读最后一段。 1.句子中“又添”一词说明了什么? 从“又添”一词可以看出,每养一次蚕,母亲都要增添一些白发,年年养蚕,年年辛苦,母亲显得越来越老了。 2.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母亲养蚕很辛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我”和姐姐也主动抢着帮母亲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长大之后,每到春天养蚕的季节,“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3.回照前文,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情感。 (五)总结全文。作者为什么要写“养蚕”这篇文章?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本文以“春蚕”为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春蚕的生长过程,而是为了赞颂母亲为抚养儿女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我们要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巩固复习全文,练习用“照例”、“增添”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照例”、“增添”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母亲养蚕的经过。 (三)练习造句。 1.让学生解释“照例”、“增添”的意思。 2.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弄清句式。 (1)谁(什么)照例(做什么)。 (2)谁(什么、什么地方)增添了(什么)。 4.教师造句引路。 照例:每天早晨爷爷照例到公园里锻炼身体。 增添:国庆节前夕,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屋顶和四壁彩灯齐明,又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5.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四)补充练习。(投影出示) 让学生用“……一天天……也一天天……”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