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瀑布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115 更新时间:2005/7/25 16:50:0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句,了解全诗内容。 3.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有顺序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壮观的景象及比喻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按要求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出本课的生字、词。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恰当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2.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读词语,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评议订正。 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涌上岸滩”的“涌”字应读作“y%ng”,不要读作“y#ng”; “珍珠的屏”的“屏”字应读作“p0ng”,不要读作“b0ng”; “转”是多音字,在“山路忽然转”中读“zhu3n”,不要读作“zhu4n”。 “阵”、“丈”是翘舌音,“涌”、“丈”、“屏”是后鼻音; “滩”、“烟”是前鼻音。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叠”是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字,“又”字的第二笔是点,要把整个字写得紧凑。 “涌、阵、喻、伟、烟”均是左右结构,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 “喻”字不要丢掉右边“人”字下面的一横。 “滩”是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是半包围结构,“尸”字不要加点。 4.补充练习: (1)形近字组词: 涌( ) 喻( ) 拥( ) 愉( ) (2)多音字组词:
(三)联系句义理解词义: “涌”是指水冒出的意思。在诗句中有“冲、奔”的意思。在“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诗句中,一个“涌”字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同时也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屏”即屏风。作者借“珍珠的屏”赞美了从近处仰望瀑布壮美景观。 (四)出示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增加对瀑布的感性认识。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出示要求: 有感情、注意读出重音与停顿。例: (1)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2)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3)千万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5)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在这几句话中“/”表示停顿;“·”表示重音;“ ”表示轻而缓。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练习。 4.指名朗读,同学讨论评议。 5.齐读,强化训练。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准确理解词句,了解全诗内容,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从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瀑布的图片,提问:你见过瀑布吗?在哪儿看见的?你看到瀑布后有什么感受?教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指名读课文,检查复习。 可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后从通顺、流利、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评议,借以检查复习,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考。 (1)作者在哪儿看瀑布? (2)听到什么? (3)瀑布的声音像什么? 2.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要弄清三方面的问题: (1)位置:瀑布就在附近。从“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这句话可以看出了。虽未见瀑布,但能听见声音了,说明瀑布离作者所在位置不远,就在附近。为什么见不到呢?联系下文“山路忽然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知道是被山挡住了。 (2)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作者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瀑布的声音。“叠叠”就是一层一层的意思。作者用“叠叠”一词形容波浪十分贴切。前波未平,后浪又紧接着涌上来,真可谓后浪推前浪,浪花拍打着岸滩发出哗,哗……的声音,而“好像”一词又把人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中来,作者是借“叠叠”的浪来形容瀑布的声音如同浪涛翻涌一般,一阵接一阵,此时,人虽未见瀑布,但先声夺人,已让人感到瀑布的气势非同一般。 接着作者用“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作进一步深入的描写,风吹过松林,松涛轰鸣,发出轰,轰……的响声,是人们所熟知的。作者借此描绘瀑布从上直泻而下,冲击岩石,跌进潭中,发出像松涛一样的吼声,足可以让人想见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3)指名读第1小节,讨论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感受理解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 (4)再次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边读边想象瀑布的声音与形象。 (四)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课文第2小节。 2.思考: (1)作者此时在哪儿看瀑布? (2)看到听到什么? (3)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3.课堂讨论: 上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读懂诗句。 (1)位置:作者在远处看瀑布的样子。 从“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望”指往远处看的意思。这时作者看到了“瀑布的全身”。瀑布是从“千丈青山”上倾泻而下,如果是在跟前只能见到局部,看不到“瀑布的全身”,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在远处看瀑布的样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常识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山路忽然一转”,“忽然”说明是急转弯。一个“啊”字,表示作者看到瀑布时惊喜的心情。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作者的心情。 (2)样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在这句诗中“千丈”讲山很高。“青山”指绿色的山。“白银”指瀑布。作者用一个“衬”字把“青山”和“白银”联系起来。绿色的高山衬着银白色的瀑布,色彩亮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 (3)讨论,在这小节中,作者写了什么声音?没有写什么声音?为什么? 教师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诗句,体会作者抓重点观察与描写的方法。“啊”字是人们望见瀑布后发出的惊喜的心声,蕴涵了人们对瀑布的赞美之情,但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描述瀑布的声音,而用笔墨重点勾画了瀑布的雄姿与色彩的亮丽。应该说此时作者离瀑布近了,是可以听见瀑布的巨大声响的,但作者没有说明。作者在观察与描写中注意抓重点,恰到好处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4)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例: 师:山路忽然一转, 生: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师: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生: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五)学习第3小节。 1.出示三个问题。 (1)作者在哪儿看瀑布? (2)看到听到什么? (3)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2.学生自读诗句,理解句意,可采用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这段内容。 3.课堂检查自学情况: (1)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________。 (2)指名读填写后的句子。 (3)讨论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这句话说的是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飞流直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亮光,整体上看,就像一道珍珠做成的屏风。在诗句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瀑布比作“珍珠的屏”,不仅写出了瀑布的壮丽,而且写出了瀑布晶莹剔透的静态的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在这句话中,“它”指珍珠的屏,“如烟”则是飘飘悠悠;“如雾”则朦朦胧胧;“如尘”则四处飞散。当“时时来一阵风”,“珍珠的屏”便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雾,缓缓飘落,作者再次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动态之美。与上文的“一座珍珠的屏”相映成趣。有动有静,生动而细腻,颇具匠心。正因为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所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好伟大啊!” (4)出示词语,这一句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激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让学生带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朗读这一小节。 “看见”、“望”、“仰望”,比较三个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经过比较让学生弄清三个词语都有“看见”的意思。“望”是指往远处看;“仰望”是指从下往上看。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5)出示句子,让学生读: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6)讨论这三句话分别写作者是在什么位置观察瀑布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作者是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瀑布。第1句是写在远处(没看见瀑布,只听见声音);第2句是写远看瀑布;第3句是站在瀑布脚下看瀑布,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到近。 (7)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经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按顺序观察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其中的作用,加以效仿。 (六)参照板书练习,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