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蜜蜂引路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6:48:5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培养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材的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与蜜蜂引路这件事有关系的词句,让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理解列宁为什么能自己找到养蜂人,是教学的难点。也就是第四自然段中列宁说的话,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依靠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读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和新词。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全貌后,从整体到部分逐段讲读。讲读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和默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明白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抓住记叙文的四要素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蜜蜂这些小动物怎么会引路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列宁没有向导,利用蜜蜂带路,找到了他要找的养蜂人的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课文。要求人人轻声动口读,把课文读通、读熟。 四、学生自学生字。 在课题和第1自然段中,找到并画出下面7个生字:引、莫、斯、附、养、派、谈;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引路、莫斯科、附近、养蜂、派人、谈天;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五、检查自学情况。 用卡片读生字、词语。指名读,全班齐读。 六、教学生字。 对7个生字的字音、字形作重点指导。指导写字:引、养、派;另4个字自己抄写两遍。 七、讲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读。 2.指名朗读。 3.默读。思考:(1)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22年,离现在70多年了,地点是在莫斯科附近,人物是列宁和养蜂人,事情是列宁常常和养蜂人谈天。)(2)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画出这些词语来。(3)“当地”是什么意思?(本地)课文中的“当地”指的是什么地方?(列宁住的小山的附近)(4)列宁常常请养蜂人来谈天说明什么?(“常常”一词说明列宁经常深入群众中作调查研究,同时也说明列宁平易近人,和人民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 4.讨论。对上面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想好后按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全班选说的层次进行“说”的训练。 5.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是记叙文的“四要素”,作文的时候要学着这样写。 6.朗读训练。(1)轻声自读第一自然段;(2)范读;(3)照老师的样轻声自练;(4)同桌互读;(5)小组轮读;(6)全班选读(教师加以指导和训练)。 八、课堂练习。 1.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开火车”个人读、齐读。反复读熟。 2.抄写前7个生字。 3.读课后作业第3题(1),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然后用“附近”造句。先想后说,说后写,写后读,读后评。评后动笔改。为了扩大训练面,可同桌或小组再全班进行说、读、评、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轻声自读全文。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2)写一件事要交待哪四个方面? 2.用卡片读生字。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知道路的人不在——到莫斯科去了;在的人都不知道路——不知道养蜂人住在什么地方;列宁急于要找养蜂人谈谈怎样养蜂,还知道养蜂人住在附近,离得不远,于是,“就亲自去找”。) 2.朗读。(1)指名朗读。(2)范读。(3)轻声自练。 3.讨论。 4.小结。列宁想找到养蜂人,别人都不知道养蜂人的住处,所以决定自己去找。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1)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路边的花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在本上画出它们的位子来(抽一学生到黑反上摆贴。)(2)列宁边走边看,他发现了什么?(列宁发现了许多蜜蜂。“许多”一词非常重要。)(3)发现了许多蜜蜂,列宁会怎样想?会立刻联想到谁?(列宁会想,花丛中的许多蜜蜂一定和养蜂人有关,按照蜜蜂采蜜飞回的路线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4)列宁是随便地去敲小房子的门吗?(不是。列宁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断定养蜂人就住在这所小房子里。)(5)“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列宁判断的完全正确)(6)比较两个“附近”的具体含义。 2.讨论。可用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办法练说。 3.朗读。(1)轻声自读。(2)范读。(3)轻声练读。(4)指名朗读。 4.思维训练。引导推想:(1)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要是列宁发现了蜜蜂不去仔细观察,不去动脑思考,他能找到养蜂人吗?(不能)(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遇事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能按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的判断,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复述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五、课堂练习。 抄写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轻声自读全文。 2.听写前7个生字。 二、讲读第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思考:(1)列宁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他们见面后会怎么样?(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看课文插图,从他们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2)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惊讶?(每次总是向导请养蜂人到列宁那里去谈天,这次听到敲门声,养蜂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是列宁,见列宁只身一人,当然要惊讶,忙问“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3)他们的对话,双方都用“您”字说明什么?(4)“向导”指的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指的是蜜蜂。列宁把蜜蜂称为向导,一是对蜜蜂的喜爱,二是点明蜜蜂和养蜂人的密切关系。) 2.讨论。可先轻声自说,然后同桌互说或小组轮说。 3.教学生字:导。理解:向导。 4.朗读训练。(1)轻声自读。(2)范读。(3)照老师的样自己练读。(4)指名朗读。(5)分角色读。 三、课堂练习。 1.听写8个生字。同桌互检。 2.填空。做课后作业第2题。 3.造句。做课后作业第3题(2),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然后用“惊讶”造句。 附:板书 12蜜蜂引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