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
【字体: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作者:王桐文    资源来源:河北承德双峰寺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的最微妙的接触。课堂上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并能促进教学质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故

  此,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至关重要。

   一、何谓情感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按照对这些关系的认识来对这种事物采取各种各样的态度,或者欢迎、赞赏,或者拒绝、反对。无论采取什么态度,总是被发生态度者本人所体验,如果对事物采取欢迎赞赏就会感到满意、高兴、愉快;如果对事物采取拒绝反对的态度,就会感到不满、厌恶、愤怒等,所有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的情感过程。情感是受人对事物的认识所制约,情感的性质是决定于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一件事物,如果一个人判断它是与自己的需要相适应,这件事物就会引起肯定性的情感,即产生渴望、欢迎、满意、愉快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拒绝、厌恶、不满的体验。情感又给认识过程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能引起我们强烈情感体验的事物,常常会促使人们对这种事物进行孜孜不倦的钻研、思考、体会、追求和掌握。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就说过,他对天文学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

   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情感因素可以促进和妨碍语文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感觉,同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反之,由于在语文学习中受挫或失败就会产生畏惧、恐怖等消沉情绪,也就会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2、情感因素的运用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有利于教学的良好的氛围和情感基础。

   2.3、情感因素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也表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操。师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也是学生普遍的需求和渴望。教师使用激烈的语言,或者用充满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完某一重点后,就让学生练习,但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仍不成功时,教师漠不关心或急躁训斥,学生的情感温度就会降到冰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散失殆尽,谈何教学效果。

   2.4、情感因素的运用也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重要途径

   情感根据其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激情、心境、热情等,而热情是一种较为强烈稳定的深刻持久的情绪状态,在此状态下,可以推动人去刻苦学习、努力求取。因此,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热情产生的缘由,认真把握。我们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热爱,取决于他们对这种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起各种社会情感。所谓社会情感是指人对社会、人生、世界观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感受。学生的社会情感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学校。在学校中,师生的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热忱的关怀和呵护时,就会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会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逐渐懂得应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

  由情感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内部驱力很大,维持时间也很长,一个对语文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实践中往往显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我在运用情感因素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3.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教学时可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泻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录像,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教师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桂林神姿仙态的奇丽景色之中,既使学生饱览了桂林的美景,体验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切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3.2、动之以情,强烈感染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响自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学生也会感觉无聊,没有精神。如果教师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充满激情。教师一定要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示范要准确而潇洒,语言要清楚而精炼,声音要响亮而优美,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如有一位教师在讲《丰碑》时,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感动得咽住而无法继续讲课,全班竟也抽泣静坐好长时间,连平时调皮的学生也流下了泪水。

   3.3、行之于情,亲身实践

   情感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要从实践开始。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如将语文教学中既枯燥又乏累的内容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随时渗透于教学过程,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体验美好情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练习中逐渐学到知识,培养技能,提高智能,促进教学的提高。

  3.4、晓之以理,以理激情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具体时间、环境、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和运用情感因素,以达到预期目的。让学生越理解深刻的道理,情感也就越深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懂得相关的道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说理中,教师要以生动的事例,采用平和的语言,融洽的环境进行诱导,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逐渐熟悉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要让学生自觉认识教师的真诚,并自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故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以理激情,情理交汇。如教学《凡卡》时,在学生细读课文,激起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之后,引导他们联系时代背景探讨凡卡非人生活的真正原因,让他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民贫困的根源来自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产生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情感。

   四、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思想僵化。如果教师主观上情绪高涨,不考虑学生是主体,空洞说教,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情感因素的运用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2、要充分体现具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情感,应合理设置课堂内容,精心准备课堂的组织方法,语言的表达方式,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严格要求教师的教态、仪表、言行,确实做到为人师表。

  4.3、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性,因为学生一方面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容易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心理内容的需要转变很快,对需要的认识与评价时常发生变化,而且其表现具有相当的间接性,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的波动,并进行对症下药,及时扭转不利的情感因素。

   4.4、情感有时表现为心境化。学生对情感一般以表面化比较多,但有时也表现为心境化。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及时鼓励或降低标准和难度,然后再逐渐提高要求。

   总之,情感因素的运用是教师树立威信,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A Disk网络硬盘